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黄梅之乡”戏曲传承的喜与忧

2016年08月30日 14:46 | 作者:胡方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请戏的人包场给别人看

8月23日,正值农历的处暑。被称为“黄梅之乡”的安徽省安庆市,空气中弥漫着酷热的气息。

午休过后,位于迎江区棋盘山路的一座小院内,陆陆续续地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老人端杯摇扇,径直向小院深处走去。

小院的尽头,是汪辉和妻子詹杏花共同经营的杏花剧场。

1999年,正做着柴油生意的安徽桐城人汪辉,因抵挡不了对黄梅戏的喜爱,和出身黄梅戏世家的妻子詹杏花成立了一个戏班子,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现在的22人,一直活跃在安庆市周边的社区街道以及小区。

2015年4月,四处打游击演出的汪辉,在安庆市机械学校院内租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平房,并投资30万元将其改造成一个小剧场。在没有其他演出任务的时候,每天下午就在这里给周边的戏迷们唱戏。

场内的环境也让戏迷们“颇为满意”:桌椅板凳齐全,空调免费开放。

“我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吹空调不要钱,喝茶不要钱。”

和日常观念不同的是,王辉的剧场不卖门票,收入全靠“打彩”——只要戏唱得好,观众临走一般会给个10块、8块的,有时运气好,给100块的也有。

下午三点,演出的时间到了,剧场内响起了鼓点和胡琴的过门声,演员们盛装上台。台下的观众则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由此开启了一天的惬意时光。

对于很多当地老百姓而言,唱黄梅戏、听黄梅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休闲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黄梅戏在安徽省尤其是在安庆市,依然拥趸众多。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在安庆市及其所属的县区内,汪辉还有不少的“同行”。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庆市共有在册的民营剧团68个,人数2035人。

不过这个数字相比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的缩水:鼎盛时期,全市的民营剧团数量超过200家,人数5000有余。

和汪辉一样,安庆市望江县的王建华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团。只是规模要大不少,甚至名字听上去也气派一些:望江县百花文化传媒演艺有限公司。

1983年,初中毕业后的王建华开始学戏,三年后考入了县剧团,1989年因为剧团不景气,他就回家跑运输。2003年,王建华看到有同学自己成立剧团赚了钱,于是也穿起戏服,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干起了老本行。

时至今日,他的剧团已经拥有了40多名团员。并配有大型舞台车、轿车、中巴车、LED灯光、音响、戏曲屏幕、电脑背景等等,在当地已算得上是有一定规模的剧团。

令人吃惊的是,王建华这个纯草根剧团竟然还有带职称的专业演员,“我这里有2名是国家三级演员,他们都是戏校毕业的,我们以合同的形式合作。”

按照王建华的说法,这些演员在他这里,工资比一般的院团要高一些。

不过,和汪辉扎根于本土市场不同的是,近年来,王建华的剧团大部分时间在省外找饭吃,“除了春节前后和参加政府的送戏下乡演出外,我们一般都在外地。”

王建华所在的望江县,有各类民营黄梅戏剧团20多个。剧团一多,本县的市场就显得小,再加上平日村庄里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在家,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黄梅戏好听、好懂,外地人都很欢迎。”王建华说。但即使这样,指望着别人买票听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江湖戏班在外省的经营模式近乎于订单式生产:他们把市场定位在因家庭喜事、公益庆典以及庙会活动等需要请戏班助兴的机遇上面。“戏班子都不会卖票的,都是请戏的人包场给别人看的。”作为团长的王建华,他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找到那些“请戏的人”。

经过多年的经营,王建华已经有了不少稳定的客户,这让他每年差不多有400场以上的演出。虽说戏曲越来越不景气,很多小戏班也渐渐办不下去了,但他的剧团目前生意尚可。

2015年,他们的演出收入有170万元左右。这在当地是一个说得过去的业绩。

编辑:薛鑫

关键词:“黄梅之乡” 黄梅戏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