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黄梅之乡”戏曲传承的喜与忧

2016年08月30日 14:46 | 作者:胡方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讲好安徽和安庆的故事

除了这些以灵活多变的经营寻求市场的民营剧团,安庆市还有以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为代表的9个专业院团,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时代的需求。

2016年4月13日晚,北京市梅兰芳大剧院,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倾力呈现的新创剧目、黄梅戏《大清名相》进京展演圆满落幕。这部改编自历史典故“六尺巷”的新剧目,通过“让”与“不让”的决然选择,展示了一代名相的家国情怀,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相互交织,获得首都各界的一致好评。

“戏曲的传承发展,首先就是要出人、出戏。”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登云说。

出人,就是要培养人才;出戏,就是要不断推出精品剧目。在这位戏曲的专业工作者看来,毕竟现在的电影、电视和手机内容都太吸引人了,“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是不可能把观众拉进剧场的。

那么,戏曲的传承创新该如何发力?

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黄梅戏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在音乐、舞美、服饰等方面注重创新。现代审美元素在近年来的黄梅戏新剧目中得到了充分运用。黄梅戏不再是民间小调,而是集时尚和观赏性为一体的高雅艺术。

2015年1月,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寂寞汉卿》进京首演,在舞美设计上采用“无侧幕”“台中台”等设计,视觉效果磅礴大气,服装、造型唯美时尚,让人耳目一新。

《大清名相》北京公演之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表示,“没想到黄梅戏原本是民间小戏,演这种宫廷袍带大戏能演得这么出彩,说明我们这个剧种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中国戏曲是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除此之外,在新戏内容上则注重“讲好安徽故事,讲好安庆故事”。近年来,各大院团创作了一大批剧目,其中《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半个月亮》、《独秀山下的女人》、《胡久根卸任》、《惊天一兰》、《雷池清波》、《大清天使》以及今年在京公演的《大清名相》等剧目,讲述的都是安庆或安徽的故事。

“黄梅戏的根在这里,群众基础也在这里,讲好身边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安庆市文广新局文艺科科长汪志耿这样认为。

其实,讲好身边的故事,不仅安徽自己人爱看,外地的人也爱看。2014年8月,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往事》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创造了连演6场、出票率99%、上座率95%、退场率低于2%的多项纪录。戏曲有如此高的票房,让业界为之侧目。

“叫座”的故事其实也“叫好”。其中,《独秀山下的女人》、《半个月亮》、《徽州往事》分别荣获第12届、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14届文华剧目奖。

在此过程中,很多民营剧团也在不断排演自家的新剧目以适应需求。“没有新东西,客户有时候就请别的戏班子了。”王建华告诉记者,他近年也花了不少精力在新剧的创作上,“一些反映农村新变化题材的作品,大家挺爱看”。2014年12月,他创作的《赌怨》还在全省的文艺调研中获了奖。

编辑:薛鑫

关键词:“黄梅之乡” 黄梅戏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