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张杰夫:以体系建设破解教育信息化的“顶棚效应”

2016年11月15日 11:00 | 作者:张杰夫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四化”体系着眼于构建人—机结合的未来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美国著名教育家阿兰·柯林斯认为,历史上的人类教育经历了三个时期:学徒制、大众化的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第一次教育革命是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取代农业社会的学徒制教育;而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第二次教育革命——从学校教育过渡到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现在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决策者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时候了。他甚至警告,未来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将新技术这股新生力量融入学校,那么,“学校教育将消解在未来的世界中”。

“四化”体系的提出,正是站在了教育革命的高度,重新思考并试图构建“新型的人—机结合的知识生产体系”。

网络化是指人与人之间智慧相连。目前,互联网正在开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人的网络”时代,即互联网经历了从“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向“人与人”时代演进。“人的网络”时代将为学生构筑自适应的“连通小世界”,实现人与人的智慧的连接,学生可以与全球的优秀教师、科学家、学者、学生、实体人或虚拟人等随时随地地连接,不断获得广泛而新鲜的知识、信息与智慧,世界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数字化的核心是构建人机合一的思维体系,使电脑成为学生须臾不能分离的“外脑”。人机结合是信息时代的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人的认知不仅发生在我们的头脑之中,还发生在人与人、人和工具——电脑之间的交互过程之中,未来人脑加电脑的协同认知将成为主流。中科院院士戴汝认为:“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的思维将会取代我们个人为主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体系构建是从四个维度梯次推进的:第一,教育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目前已经接近完成;第二,是教育工具(思维工具)的数字化,像文字变图像、视频,黑板变白板,工具变3D打印,实验变虚拟实验,现实变虚拟现实等,为学生思维提供数字化“柺棍”;第三,是教育教学行为的数字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颠覆了人类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教育有了大数据,就像医学有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记录每名学生“行为轨迹”,分析全体学生的行为数据,描绘学生思维状况,让学生的思维“透明”;第四,是数字化的最高级阶段——人脑的数字化,创建“超级大脑”。通过人脑与电脑任务的再分工,将学生从繁重的记忆、计算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智慧集中到解决复杂问题、创新上。

“个性化”是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无二的世界。”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要把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教育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状况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次大转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要求,要加快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终身化”是指人类教育面临着重新思考和规划学校内外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任。柯林斯认为,第二次教育革命使教育从学校拓展到家庭、工作场所、社会教育机构、学习和技术中心等,“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学习”,人类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技术扩大了教学规模、放大了优秀教师的智慧。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基本上都是小规模传播过程,数名、数十名学生上课跟随一名老师学习,而随着远程教育、“慕课”等形式的兴起,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学生向世界一流大学、中小学名校优秀教师学习成为可能。这昭示着人类教育正经历着自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又一次教育革命。

“四化”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体系建设是一场革命,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上海考察工作中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一定意义上又是推动改革,没有改革,教育信息化很难,初期可以,中后期可能困难很大。”美国著名教育家、Logo语言发明人西摩·佩伯特教授曾以学校引入铅笔技术作隐喻,讽刺人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胆小甚微的心态:当铅笔技术发明已经风靡社会,有人决定将其引入教育。为了慎重,决定在每个教室只放一支铅笔,因为给予每个小孩一项新技术,风险太高。如果能产生好的结果,那么接下来就在每个教室放两支铅笔。佩伯特批评说,在教室里放入一台或六台计算机当作朝正确方向前进的步骤,就好比说爬树是向空间旅行的正确方向上迈进的一步一样,不仅步伐小,而且方向还是错误的。

美国赖格卢斯教授认为:“在政府下定决心改革旧的教育系统之前,教育范式的彻底转变是不会发生的。”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国家体制机制优势,扮演创新的领导者、推动者角色,设定教育变革的目标、基本路线、准则和时间表等,积极推动体系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原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服务和产品供应方面的作用是构建体系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逐渐成为一个制度化、机构化、官僚化的机构,对教育市场形成垄断,阻碍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力量——企业、技术、社会资本等生产力要素的进入,学校成为信息技术低级应用的“信息孤岛”。未来应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建设与服务,真正建立起“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机制。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张杰夫 体系建设 教育信息化 顶棚效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