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搜集“身体刻写的历史印记”

——马盛德谈传统舞蹈的保护与采集

2017年04月17日 09:2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传统舞蹈的采集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1945年初夏),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就深入到西康地区收集了藏族舞蹈,用“拉班舞谱”记录了8个藏族民间舞蹈,而后对收集的民间舞蹈进行加工整理。这是第一个专业的舞蹈家用专业的手段来记录传统舞蹈。

1946年3月在重庆举行了首次“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表演了10余个包括藏、彝、瑶、羌、汉、维吾尔6个民族的舞蹈。她将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剧场艺术搬上舞台,开创了加工、整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河。

1956年,舞蹈家吴晓邦率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到苏州收集道教乐舞,拍摄、编印《苏州道教艺术集》。随后的1957年,他带领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到曲阜搜集整理祭孔乐舞。编印了《曲阜祭孔乐舞》专集,摄制了纪录影片。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今天恢复曲阜祭孔乐舞的重要依据。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启动了“中国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程,工程历时20余年,这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一次普查工程。全国30多个省区相继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工作。这项工程被誉为是中国的“文化长城”。

21世纪的今天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一项在新时期面临巨大社会变革的状态下展开的工作。

除了以上理论化的采集之外,传统舞蹈的采集调查保护是其重要内容,它不但讲究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很多事项。舞蹈采集的前期案头工作很重要,不仅需要对采集对象相关信息的了解,如与舞蹈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民族与地方史、经济文化、交通地理等方面;而且还需要准备采集所使用的摄像、摄影、录音、文献等工具和资料等。对本体性描述与文化意义的考察,其重点在于,要根据传统舞蹈艺术的特性,采集以“本体性描述与文化意义的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阐释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风貌。其中,本体性描述首先要关注舞蹈艺术的本体特征,如其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语言特点、表演风格、节奏型(舞蹈音乐)构图变化、服饰和道具运用、艺人的表演特点等。在这一过程中,最为核心部分是舞蹈的表演风格,这点需要从舞蹈的体态特征、节奏型、韵律感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体验。而对于文化意义的考察,需要关注与舞蹈紧密相关的具有文化意义的部分,从学术的视角和方法去解读舞蹈所表现和象征的文化意义。如,舞蹈历史渊源、舞蹈与民俗关系、语言的象征性、构图的象征意义、舞蹈与环境的关系、崇拜物与模拟对象的含义(鹰、孔雀、狮等)、服饰与道具的文化功能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采用影像技术手段记录舞蹈是最有效的方式。动态性与技艺性强是舞蹈的特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舞蹈韵味有时候难以以文字手段表述出来,借助影像技术,以影像为主、文字为辅的方法就能很好地采集并保存舞蹈的特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影像记录操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镜头语言记录舞蹈画面的整体感,切忌零碎,机位要准确,镜头要讲究,还需要用镜头语言去解读舞蹈与环境的关系。

对于传统舞蹈遗产的保护有几点认识,一是要保护文化的源头性和本真性。戴爱莲先生曾说“民间舞蹈是我们的根”,我们只有尽量从源头上进行采集并加以保护,才能留住传统舞蹈的“根”;二是要尊重祖先的文化遗产和价值,尊重文化持有人的感情和权益;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变化,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后世子孙珍惜、继承、保护、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传统舞蹈的遗产保护与舞蹈创作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他们之间保护与发展并存,创新与创造共生;在保护的基础上,尊重和发挥社区、群体、传承人的创造力;对于创作性的艺术舞蹈,它不仅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以追求艺术性为最高目标。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有许多艺术形式在消失、遗落,而古老的传统舞蹈却能世代流传,经久不衰,其原因在于,传统舞蹈的根深深扎在民间,适应于民间民俗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深受人民喜爱。我们不但要采集这些传统舞蹈使之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还要保护他们,使他们健康有序地发展。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马盛德 传统舞蹈 历史印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