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谜之县城style:每一个大都市,都有一颗小县城的心

2017年07月18日 11:26 | 作者:孙琳琳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县之风格在你生活中口耳相传

县之风格,为城市注入了人情味、烟火气和平常心。所谓县之风格,体现在两张嘴上:一是方言,二是饮食习惯。县之风格对城市的渗透,是让这两样东西进入你的生活。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一题是“留学生关注的中国关键词”,其中方言是他们在中国社会感知到的重要元素。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能说流利中文的西北师范大学泰国留学生林素芳说:“这里(指兰州)很多老人或老板,都说家乡话,我完全听不懂,有时候去朋友家做客,家里长辈问我们话,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听不懂的是天然屏障,听得懂的是天然亲近。南腔北调的方言,是县在大城市里最重要的一块自留地。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靠乡音认出彼此,寻找地域共同体、乡愁共同体,以及利益共同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音背后,是地方性认同。2017年,江苏宜兴举办少儿方言大赛,江西宜春让方言进入小学生课堂。动机都很简单:乡音不断,人脉就不会断,认同感也就不会断。

东北话是娱乐界的方言最强音,也是凝聚1.2亿使用者的黏合剂。从东北二人转、东北评书到东北小品,再到现在的东北喊麦,东北话重塑了中国人的笑点和娱乐神经。日本人福原爱在中国好感度爆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能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大家干哈涅,过得开心不?”今年春节她在直播平台上秀方言引来10万人观看,最多的要求就是让她说东北话,一开口就能引发红包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一个有故乡味觉记忆的人,是多么幸福啊!”30多年前他从家乡安徽灵璧到北京读书,离家在外最大的慰藉就是品尝各个地方的风味。他说,文学和音乐可以忍,“馋”却是忍不住的。他一方面吃遍中国各县美食,一方面把特色美食介绍给中国人。

人人自封吃货的年代,从提供味觉入手,很多县民得以在大城市立足。在一线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支一个煎饼果子摊,就可以养活一家人。然而在大城市,虽然你可以遍尝别人的家乡美味——青海化隆人做的兰州拉面、重庆开州区人做的成都小吃、广西天等县人做的桂林米粉、福建沙县人做的小吃,但一定找不到最正宗的家乡食物。因为小时候的味觉记忆是与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过了那个县,就没有那个味了。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大都市 小县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