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破解基层医院“人才荒”的探索

2017年08月30日 09:21 | 作者:朱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两年,已有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来到我院进行帮扶和义诊,在他们的帮助下,医院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建立了进修基地。上个月,我院第一位到国外进修学习的心胸外科医生也学成归来了。”说这话的人,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人民医院院长杨玉林,人称老杨。

这会儿,他正张罗着和院党委书记梅天琼一起参加进修返院人员座谈会。这样的座谈会,在兴义市人民医院每年至少有一次,因为有了第一位从加拿大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进修归来的医生参会,老杨早早拿了笔记本,坐到了会场。

在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人才荒”的尴尬局面。因此,兴义市人民医院也一直在探索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的方法。经过多年实践,该院总结了三句话规律———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有待遇。就凭着对这三句话的探索和实践,该医院留住了院士、博士和硕士。

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

为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和医院自身发展愿望的推动,兴义市人民医院自筹资金买了大型设备,如黔西南州第一台磁共振、第一台直线加速器等。

当时,本以为买了这些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极大地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可是没想到,困难接踵而至,当时的医院是二级,按照国家对于医院等级的相关规定,即便买了设备,一些高等级的技术项目也不能开展,不能使用这些高新设备。说起创三甲的初衷,老杨很坦诚,就是想干的事没法干。

在医院全面启动物流管道建设,也是兴义市人民医院为让医生干事有平台做出的探索。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实现阳光采购,缩短医药供应层级,减少流通成本成为摆在每一家公立医院面前的问题。对此,医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主管药事的副院长陈春提出:“要搞全自动药品耗材集中配送系统。”这就意味着要在全院建起物流网,配送管道要搭到每一个临床医技科室。这一回,杨玉林有点犹豫,因为这不仅是几千万元的工程,更是对医院后勤系统的一次革命。国内搞SPD(医院内部物流系统)的医院,不是北上广的知名高级别医院,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医院。

但经过科学论证之后,2017年年初,兴义市人民医院物流管道还是启动了全面建设,预计到2018年,药品、医用材料、耗材等物品的购买、供给、搬运、消费将实现外包和全自动化管理,达到物流配送效率和节约人力成本的双赢。

让“能者上、庸者让”

兴义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前有一棵与建院历史同龄的桂花树,近十年来医院几经基建改造,老杨始终没有同意挪移这棵树,说是树栽对了地方才有价值。就像他对于人才的态度,一贯都是“能者上、庸者让”。

人才引不进来和留不住一直都是困扰医院发展的难题。为了补齐人才短板,医院内外发力,双管齐下。首先,每年送优秀的青年骨干医师攻读研究生,对他们读书期间的费用和待遇,给予经济支持。对学成回院的给予现金奖励,并提供平台。目前,已有38名研究生学成回院,15名被任命为科室负责人,引进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造福了当地群众,如骨科研究生学成归来后引进开展了3D导板技术,在州内首家实现肘关节精确矫形。

兴义市人民医院还积极与院外专家开展合作。截至2017年4月,10位援黔专家已经与兴义市人民院重点学科及急诊重症相关专业签订了援助协议。专家们通过指导手术、理论讲座、查房等形式,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也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看病治病的能力。

2016年底,中国医院协会将医院管理领域最高奖项———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奖颁给了杨玉林,表彰他在解决偏远山区患者看病远、看病难问题上作出的贡献。对此,他表示:“我们的工作得到肯定及认可,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是我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荣誉,我只是作为代表去领奖。我始终认为,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优质优良的医疗服务,当看到一个个重症患者脱离生命危险,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又回归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也是我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所想得到的回报。”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医院 兴义市 基层医院 人才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