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一壶系八德 艺精品更高

——记一代宗师王习三

2014年02月12日 15:44 | 来源:《画界·工艺美术》
分享到: 

  堂名迭变折射传奇人生

  19世纪60年代,师从于叶菶祺和叶晓峰的王习三,已学有所成,开始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独立创作内画艺术品。那时正式文化大革命前夕,“山雨欲来丰满楼”,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王习三心中充满了对太平盛世的想往。那一时期他的工作地在北京市的北太平庄附近。于是,便用堂名“太平庄”。

  然而,太平庄并没有给王习三带来“太平”的创作环境,文革开始后,他因家庭原因被遣返回原籍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从事农业劳动。在杨庄种田的王习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闲暇,他偷偷提起画笔继续内画创作。王习三说,“那时乡下农民生活太苦了,我就想着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他们弄点副业好多增加些收入。”几经周折,王习三终于将自己绘制的内画鼻烟壶通过天津外贸出口到国外,为村子创收了“一大笔”。从那时起,王习三将自己的堂名更替为:“半农斋”。尝到甜头的村里人越发的敬重起他来,在王习三的倡导下村子先后创办了“明胶厂”、“图钉  厂”、“油坊”,王习三的内画作坊也开门收徒,一切看似转好。然而,1970年冬季“一打双反”运动的开展再次殃及王习三,他为村里办副业,帮了乡亲却“害”了自己。这些事迹又成为了王习三 “罪加一等”的凭证。“那时候冬天修河堤,我干的是挑土石方的活,活最累,别人休息的时候,我还要挂着牌子,站在河堤的斜坡上接受批斗!”面对着现实的折磨,王习三曾经两次试图放弃生命,却都没能成功。从生死线上周折回来的王习三,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他一边劳动一边创作,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条件艰苦的“半农斋”破土而出。

  到由于搞运动村里所有的副业都停了产,村民眼看没了副业收入开始对运动反感起来,纷纷向县里要求对王习三的问题给个说法。1972年底,国家下发“落实民间艺人归队政策”的文件,王习三被重新安排到阜城县地方国营综合厂正式恢复内画创作。当时天津的一位老学者叫龚望,从朋友那里知道王习三的情况后,请著名书法家余明善先生写了一幅“一壶斋”的横幅堂名送给他,其意取自《后汉书•艺文志》“鹖冠子”一篇中的“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大意是:船行至河中心翻了,如果得到一个葫芦就能免于溺死,比喻物得时则贵。内画是王习三的一技之长,就是因为这内画使他能为贫困的农村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因一技之长才得以早日平反。之后他本人也把“一壶千金”作为我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座右铭。从那时起,王习三便在自己的作品中的署 “一壶斋”堂名。经过多年努力,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受到艺术爱好者的钟爱,“一壶斋”也成为声扬异域的著名品牌。

  这个堂名一直伴随着王习三走到了1988年。可以说王习三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这期间为了防止假冒问题发生,王习三还到商标管理部门注了册并严格管理“一壶斋”署名权的使用。“那时自己对商标法规认识不足,当时我是特种工艺厂的厂长,抱着为集体荣誉做贡献、不为个人争功的朴素想法,在注册时写的申请人是“特种工艺厂”,而没有以 “王习三”个人注册。这就为以后的混乱留下了隐患!”王习三说着面露遗憾神色。原来1986年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从事内画创作,王习三辞去了特种工艺厂厂长的职务,并在1988年调出特种工艺厂,组建了“衡水内画艺术院”。此后不久,在市场上出现许多署名“一壶斋”的低档内画工艺品。看到这种情况,王习三十分焦急,他曾多次与特种工艺厂的继任领导进行交涉,要求严格把关使用“一壶斋”的堂名。然而在利益面前,交涉显得苍白无力。王习三也曾诉诸专利局请求收回本属我个人专用的“一壶斋”堂名管理权,也未成功。无奈之下,王习三只得再创堂名“一壶八德斋”,他说:“我的座右铭是‘志潜一壶、身润八德’,这八德是老祖宗留下的做人原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他也想以此告诫弟子和子女,要求他们以“德艺双馨”为标准从艺做人! 

  内画艺术,发源于清晚期,是鼻烟壶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其历史也就短短200多年,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家庭中是年轻的一员,然而内画艺术正是吸取了数千年中国绘画技法的精髓,并因为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而成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形式。王习三在吸取前人内画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内画艺术推向了全面繁盛的新时期。

  艺术创新缔造内画辉煌

  大家都知道内画与鼻烟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国以来,随着各种运动的开展,“闻鼻烟”也被作为一种陋习被革除了。现在鼻烟几乎销声匿迹,而作为鼻烟装盛器皿附着工艺的“内画”却能够繁荣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当然这种奇迹能够出现,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以王习三为首的内画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王习三始终认为内画源于外画却难于外画。此言非虚。且看那小小的鼻烟壶,口只豆粒粗细,内画笔须穿口而入才能“左冲右突”泼墨施彩;为了更好的附着颜料鼻烟壶内壁一般都要经过磨砂处理,因此在创作时很难看清内里的笔尖,再加上要在其中反向书画,才能时外部观看时呈现出想要表达的效果。就那传统题材的《百子图》来说,每个孩子的脸孔不过两毫米甚至更小,作者能够细致的刻画每个孩子的表情容貌,做到生动有趣而不重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把内画称作“鬼斧神工”的艺术。

  谈到内画的创新,王习三认为:正式因为创新内画艺术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而内画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新秀,创新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上世纪60年代末王习三针对竹勾毛笔存在的易折断、易回直等缺点,经过实践发明了方便耐用的金属勾笔,从而使内画工具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金属勾笔牢固度大大提升还可以根据内画的需求随意弯曲勾的大小和角度。直到现在这种金属钩笔还是内画创作的主要工具。据王习三介绍20世纪末,内画新秀们又首创了“钻石粉勾笔”,这种笔在刻划色彩高光和修改、清洁等方面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创作风格上,王习三将京派内画的古朴浑厚与鲁派内画的细腻温润结合起来,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了享誉海内外的“冀派”内画。在技法方面,不满足于继承传统画法的王习三在1972年以后又开始尝试将油画移植到内画中来,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摸索,他终于客服了色油漫浸和色阶均匀过渡等难题,使内画开辟了一个新的画种。人物肖像和国外名画也终于能够跃然鼻烟壶之中。王习三用“撕毛法”首创的内画动物作品,被收藏家们视为珍宝,赞之为“呼之欲出”的艺术。

  此外,王习三介绍说,除了工具、风格、技法外,内画在载体、题材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需要内画艺术家们孜孜不倦求索。在习三内画艺术博物馆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内画已经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烟具、酒具、茶具、屏风、摆件等等都成为了变成了内画施展拳脚的舞台。就连圣诞树上的圣诞球也成为了内画艺术品,据说每年的需求量还不小呢!

  王习三大师现已年逾古稀,现在也很少再有作品问世。用他的话说:这个行业不养老也不养小。他把自己一生最为精华的岁月都献给了民族的内画事业。从独立创作作品至今,王习三大师共创作各种题材的内画鼻烟壶共计2000余件,而留存国内的不过百十来件。他的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内画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上,“让中国的内画艺术蒸蒸日上”是他朴实而纯粹的心愿。

编辑:李勤

1 2 3

关键词:内画 王习 艺术 ,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