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正筹建20万吨级养鱼工船 将驻守南沙美济礁

2014年09月25日 10:33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走出历史:控制海洋就能掌握一切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泰密斯托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然而,我国对于海洋的观念一直相当淡薄,建设海洋强国的概念也是时至今日才被明确提出。

  李乃胜从科技角度进行梳理,把中华民族对于海洋的认识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从远古人类诞生时的靠海吃海,到有文明记载的渔盐之利,再到从秦汉开始延续至今的舟楫之便。这三个阶段特别是“舟楫之便”,商贸运输逐渐成为海洋活动的主要内容,商贸文明最终演变成海洋文明的主流。

  第四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耕海种湖,即海水养殖。在中国水产品的发展历程中,海水超过淡水,养殖超过捕捞。把海洋当成陆地放牧养殖,这是中国人创造给全世界的,因此可算作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则是第五个阶段,李乃胜称之为“探洋登极”阶段。如果说以前我们的一切活动只局限在近海范围,那么在这个阶段,中国人已经实现了“考察四大洋,登上南北极”的目标。

  “正因如此,从这个阶段看我们原来的海洋观,越看越觉得差距之大。”李乃胜说。

  在海洋专家看来,中国不仅应有自己毗邻海洋的主权,在海洋公共财产上更应有一席之地,而后者往往被看作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什么我们只能是海洋大国,而不是海洋强国?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不够、缺少海洋势力,无疑是根本原因--这一点,在此次对于甲午战争的反思中,国内学者已有共识。对海洋控制力的进一步分析,则将矛头指向海洋装备。

  “我们现在最先进的调查船、实验室,只要百万元以上的设备几乎都是国外的。”李乃胜说,无论从国防到科技到产业,海上装备的国产化依然是瓶颈。

  此外,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海洋环境压力,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缺少关键技术支持。受技术装备限制,我国对包括深海油气在内的海洋资源,在探测方面已取得许多突破,但开采能力依然有限。

  “国家海洋局及其下属的中国大洋协会正在东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争夺3个矿区,其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在海洋公共资源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李乃胜强调说。

  反思当下:海洋观不立民族无法崛起

  从15世纪海洋技术兴起到20世纪海洋技术革命,从《斯皮茨卑尔根群岛条约》到《伊鲁丽萨特宣言》,从1994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如今的北极航道,随着一轮轮蓝色圈地浪潮的兴起,海洋在逐步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海洋是整个中华民族外争资源的一个关键点,不通过海洋获取资源,没有一个全球资源支撑,是不足以实现‘强国梦'这样的宏大目标的。”上海海洋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方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今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雅典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首次公开阐述中国的海洋观,即“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海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和平、和谐、合作'六个字的提出非常关键,‘一带一路'的建设也非常重要。”马勇认为,中国应该与世界合作,建立和平、和谐的海洋环境,以互利共荣的心态,从原来的近海防御姿态中走出去。

 

  李乃胜则指出,我国“正站在海洋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于海洋,战略资源的获取也在于海洋,“我们必须学会从海洋中获取食物,获取资源,获取空间”。

  “发展成海洋强国的意义,就在于把我们的海洋主题从海洋商业文明转向海洋工业文明。”李乃胜强调说。

  拓展未来:经略海洋须建产业舰队

  距离海南三亚1000多公里的美济礁隶属南沙,是我国南海最南端的重要渔业基地之一。目前,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渔民通过开展深水网箱养殖在当地扎下根。然而,由于岛礁距离大陆十分遥远,日常生产、生活物资的保障供给依然是最主要的难题之一。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南沙美济礁 20万吨级养鱼工船驻守美济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