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深山里的“烛光”

———父母心公益基金的贵州乡村教育模式

2014年12月16日 13:33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孩子们正在做游戏

龙涛老师的音乐课

 

  近300个学生只有8个教师,平均每人每周要上20多节课,这是贵州大山深处一所山村学校的现实,而这一情况在当地并不少见。

  针对乡村教师缺少的难题,公益组织有了施展的空间,但短暂的支教或援建硬件设施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父母心公益基金的“烛光行动”另辟蹊径,提供了创新方案。12月8日至12日,记者在贵州省晴隆县的深山中实地探访了该机构的5个项目点。

  “以前的学校没有歌声”

  进入大田乡兰蛇坡小学的泥泞山道狭窄弯曲如羊肠,右侧是深达数百米的山沟,左侧山石嶙峋,路面密布碎石、泥泞与水洼,数公里的山路汽车足足走了3个小时。

  记者在兰蛇坡小学看到,在绵绵细雨带来的潮湿阴冷中,孩子们排队在不到20平方米的阴暗饭堂里打饭,然后急匆匆地回教室吃。

  比硬件差更困难的现实是,这里缺老师。兰蛇坡小学有52个苗族娃娃,在没有“烛光行动”送来的“烛光教师”之前,只开设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由两位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上全部课程,到了三年级,年龄大些的孩子就得到山下大田乡中心校去就读。

  兰蛇坡小学的偏僻阻挡了不少分配来的公办教师。而本村的居民,大多外出打工,愿意留下的,因为考不上公办教师或其他原因,又无法在学校任教,一些公办老教师在此教学多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公办教师严重缺编也是当地学校的共同问题。紫马乡龙头小学是一所完小,共有学生274人,学校的公办教师编制是17人,但只有5名教师。校长焦胜华说,每个老师一周要上二十五六节课,根本就没有时间搞教研,“以前的学校没有歌声”。学校曾经靠聘请代课教师来缓解困局,但代课教师们“今天来明天走,能找到有初中毕业水平的就不错了”。

  教师缺编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素质教育。这5所小学中,一个老师要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课程,至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要么干脆没有,要么就由非专业的老师教。安谷乡四合小学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曾给孩子们上美术课,但有些孩子比我们还画得好,怎么教?”

  “不想让我的孩子当留守儿童”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眼……”几十个二年级的孩子们将音乐老师龙涛围在中间。这间教室里的角落里有一台带扬声器的录音机,孩子们坐在椅子上,龙涛播放音乐卡带,让男生与女生进行合唱比赛,场面十分热烈。

  这是光照镇规模小学里的一堂音乐课。下课后,龙涛就将与父母心公益基金的负责人签下一纸合同,成为一名“烛光教师”。

  另一位“烛光教师”、28岁的张媛媛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她成为龙头小学学前班的老师,开始全新的生活。

  张媛媛是本地人,父母在她还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三姐妹尝尽作为留守儿童的酸甜苦辣。长大后,都有着共同的想法:“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当留守儿童”。中专毕业后,张媛媛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在龙头小学当代课教师,每月工资400多元,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她只好离开学校。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烛光行动”招聘老师,于是报名参加并被录用。今年9月,她再次回到龙头小学任职,试用期月薪2400元左右,她与爱人都是教师,5岁的儿子跟她在龙头小学念书。

  像龙涛和张媛媛这样愿意留在本地当老师的年轻人不少。今年5月,规模小学的烛光行动试点正式开始,招聘6名“烛光教师”,结果有100多人应聘,数目之多让校长龙江吃惊。这些年轻人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公办教师的行列,大多都有某些方面的专长。

  “只要有合适的待遇,山区的年轻人乐于留下来教孩子,我们缺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我父亲当了一辈子山村教师,他希望我继承他的事业,如今,我完成了他的遗愿。”龙头小学烛光教师杨阳说。

  “我们做的是‘资教’,而非支教”

  “终于妥了。”李兴成手捧合同,有点兴奋。

  李兴成是兰蛇坡小学的两名“烛光教师”之一,与父母心公益基金签订的正式合同是6年,这意味着他将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还有一份在当地不错的收入。他是本村人,今年32岁,毕业于兴义市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曾是山下大田乡中学的英语代课老师。

  签订合同后,李兴成的试用期工资是2400元/月,转正后将达到3000元/月。他的工资直接由父母心公益基金发放,每月有一笔“烛光奖金”,还享有外出培训提高教学能力的待遇。

  “这个待遇在当地是‘白领级’的。”父母心公益基金副秘书长于奇文笑称,“这不是凭空制定的,为了把需求摸准,我从北京到贵州跑了30多趟。”

  在晴隆县的龙头小学、四合小学和规模小学,父母心公益基金配备的“烛光教师”都是6名,既能教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还可以给孩子们上音乐、美术、体育等课。这些教师的基本待遇与李兴成一样,但绩效工资与企业类似,干得越多越好,奖金越多。

  “‘烛光教师’不是公办教师,你觉得与一个公益机构签订合同心安吗?”记者问。

  “我不担心,我相信他们。”李兴成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烛光教师’做了职业规划。”于奇文告诉记者,“6年的长合同本身就是一份保障。6年后,教师们既可以选择继续服务,也可以选择退出。当地教育部门会优先考虑将退出的烛光教师纳入公办教师行列。同时,我们会把优秀的老师推荐给一些私立学校。”

  在规模小学的烛光行动启动仪式上,晴隆县教育局局长张君凯保证:“他们与公办教师会有同样的地位。”

  规模小学的“烛光教师”共有6名,他们的工资、奖金、培训费用及烛光行动给学校管理人员和公办教师的津贴加在一起,每年的支出近50万元,按照6年的合同,父母心公益基金需要支付300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晴隆县,除了规模小学,目前该基金已启动和将启动的还包括下者汆小学、兰蛇坡小学、龙头小学和四合小学,这需要大笔善款。

  于奇文说:“我们募集的善款达到一定数额,就可以新开一个项目点。目前规模小学的6年费用已经到位。”

  于奇文对烛光行动的方案很有信心,他估计烛光教师的年流失率不会超过20%:“我们做的是‘资教’,而非支教。以往的支教模式是短期的,而教师本土化的好处是提供长期服务。”

  “‘烛光老师’来了,我好兴奋!”

  下午4点多,早已放学的四合小学里仍是一片热闹,学校的棋类兴趣室里挤满了孩子,五子棋、围棋、象棋……棋盘周围是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

  除了课程,“烛光教师”带来了美术、音乐、棋类、舞蹈、剪纸、刺绣等兴趣小组。这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活动形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

  “‘烛光老师’来了,我好兴奋!他们教我们唱歌、画画……”规模小学6年级学生罗秋丽说,烛光教师让她有了更多欢笑。老师们还会给他们剪发、洗头,保持卫生和清洁。

  学校教育和管理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最直接的作用是减负。

  “7个教师每人每周上30节课。”龙江描述此前最缺教师时的状态,所谓的“教研”,就是“大家坐着聊一聊”。而今,学校共有17位教师,每个教师每周平均上课十四五节,负担减轻,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综合教研组”。而龙江本人得以从纷繁的课程中脱身而出,把学校的管理做得更加精细。

  记者在兰蛇坡小学采访时,规模小学的4名烛光教师也在冷雨中赶到。“每周我们来一次,给孩子们上美术、音乐等课程。”其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我们不怕苦。孩子们期待的眼神给了我们动力,让我们坚持下去。”

 

 

编辑:曾珂

关键词:父母心公益基金 贵州乡村教育模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