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专业劝募人都有哪些“慈善梦”?

2016年03月09日 22:31 | 来源:新民网
分享到: 

焦点关注——

政府要做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当下,政府怎样和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共同成长?政府如何定位?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

曾经一段时间里,一系列的关于慈善公信力的社会事件风波不断,甚至被称之为“乱象”。有风波,这本身不是问题,需要关注的是,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中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究竟是停步了,退步了,还是在进步着?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各方面都开始了反思性的行动。 随之而来的是,慈善组织主体意识的觉醒。随着这种觉醒,慈善组织本该拥有的民间性、自律性,乃至应急机制被激活了。过去,当一些事件出现,慈善组织觉得应该让政府出面应对,不应该由“我”来回应。如今,慈善机构已在危机中得到锻炼,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同时,政府也越发认识到不能越俎代庖,政社分开,政府要做的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严诚忠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政府不再替代慈善组织直接去动员捐赠,设置捐赠点。比如,汶川地震后,上海市民政局设置了捐赠点,设置了账户,号召公众前来捐款;但在玉树地震后,就没有再公布民政局设置的捐赠点。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因为,政府已经认识到,政社职责界限必须明晰,该慈善组织做的事,政府不要去包办代替。

“政府从具体的慈善行为当中退出,是不是就无所事事了呢?当然不是。政府在推动慈善事业进步当中具有重要的角色意义。”严诚忠说,政府要净化公益环境,不要让公众的爱心受到不法侵害,同时,政府要与全社会一起参与推动立法,积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更要依法监管,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公信力底线”,如果这一“底线”被触碰,政府就应该出面。

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宽松、宽容的社会环境,让慈善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编辑:阮浩冉

关键词:慈善 公益 组织 政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