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陕南城镇化率5年提高6个百分点

2016年06月05日 08:58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搬到什么地方去?

“三避开”,防止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

白河县西营镇花房村的王有卫,从山上搬到了西营镇的天逸社区。王有卫说:“我一开始不愿意离开老宅子,后来听说政府要把我搬到山下,很高兴啊,既能在镇上打工,又能做些小生意,一搬下来我就把老院子拆了,再也不想回去了。”

“人到哪里去”是易地搬迁的重要环节。刘彦随表示,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

搬到什么地方去呢?陕南经验表明,要统筹考虑安置点的立地条件、资源承载、发展潜力、就业创业空间及生产生活是否方便等问题。坚决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避开生态脆弱敏感区等不宜居住区,避开“贫窝挪困窝”;把浅山川道、公路沿线、中心村、城镇近郊等发展条件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完备的地方,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产业园区周边便于群众就业的区域,作为规划集中安置点的优先选择。陕南在推进搬迁中,总结推广“三避开”的集中安置点选址办法,从根本上改变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移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王卫华说,在科学安置中,陕南尊重两个原则。一是分类引导,二是适度集中。引导,就是切实把群众情况摸清摸准,采取因地制宜、一户一法的安置方式,将搬迁群众安置到与个人愿望相结合、与自己谋生能力相适应的地方。短期以耕种为主的群众,就近在中心村安置;引导有一技之长并适宜从事二、三产业的群众,进入集镇或规划的农村新型社区安置;鼓励稳定就业、适应能力强的群众到城镇安置。

集中,就是除投亲靠友、进城落户等方式分散安置外,综合考虑基础承载、人口结构、产业布局等因素,鼓励适度集中安置,避免出现新的“吊庄户”,以便集中财力和物力,提供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较好的公共服务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条件。同时,避免盲目追求安置点规模和楼房化安置,防止配套跟不上、承载容不下、增收没门路。

搬迁资金怎么用?

切好蛋糕,把钱用在刀刃上,防止“最贫困的人搬不起”

丹凤县铁峪铺镇桃花村的王军水是一位五保户,搬到了铁峪铺中心安置点,他说:“没想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搬得起。”

目前,陕南按每个易地搬迁户20万元的标准筹集脱贫资金,累加起来数额较大,管好用好资金至关重要。陕南搬迁扶贫资金使用采取封闭运行的方式,对此,王卫华表示,要进行省级统筹,把权责落实到县。在资金运行上,为防止层层拨转、造成层漏,加大资金运行成本,应由省级政府将资金直接划拨到县,由县级做好资金整合与项目统筹,合理安排使用。

陕西省省长胡和平表示,省级主要做好资金筹集,制定分配使用基本原则,考核使用绩效,市级着重做好日常监管。有能力统筹、同步推进其它类型搬迁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扶贫搬迁资金与其他类型搬迁资金的“物理”隔离,严防扶贫搬迁资金被侵占,织密管钱用钱的制度笼子。对此,陕南采取两个办法——

切好蛋糕,把钱用在刀刃上。陕南坚持保民生,重长远,合理安排搬迁建房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的分配比例。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说,建房补助资金标准,在省域范围内保持基本平衡;到县一级按家庭人口等制定差异化、阶梯式补助标准,杜绝到户资金搞大锅饭、平均主义,尤其是对贫困度极深、无自我筹资能力的贫困户,按照人均住房标准,建设“交钥匙”工程;对鳏寡孤独、五保户、无生活自理能力等人群,实行集中建房、集中供养,切实解决“最贫困的人搬不起”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需求,查漏补缺、合理安排;要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避免“政府大包大揽非公共服务”。

整合资源,搞好项目资金统筹。陕南由市县政府将相关涉农资金、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予以整合,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分散投入、各搞一套,特别是要将在迁出地计划建设的基础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时调整到迁入地,避免资源浪费。同步开展非扶贫移民搬迁的集中安置点、公共设施及配套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整合涉农资金、专项资金、社会资本和政府自筹予以解决。陕南在五类移民搬迁时,对30多个部门的40多项与移民搬迁相关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减少项目分头安排、资金分散使用带来的重复浪费,解决了移民搬迁筹资难。

编辑:王沥慷

01 02 03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