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选择梦想

几代人的就业观嬗变图

2016年08月02日 09:30 | 作者:修菁 齐波 田福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刚刚过去的7月,又一批年轻人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该选择稳妥的单位还是自主创业?该专业对口还是遵从内心,干那些让父辈看来“不可思议”的事?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三次变革,由“统包统分”、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工作在几代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和意义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老单位人、新职场人,记者试图在与他们的对话中,勾画“业”在当下中国人心中的内涵和图景。


就业


■50后:“‘业’不就是等着被单位选吗?”

“工作是个人性格、当时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综合促成的,有几个人可以主动选择?”

7月的一个午后,服下大把的药片,手捧一杯白开水,谈子溪坐下来,开始慢悠悠地讲述自己的人生。

1953年,谈子溪出生在四川合江一个农民家庭。经历了上山下乡,在成都一家工厂当了6年工人后,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考生,他1978年考上四川大学经济系。

满心期待一份在银行或者政府机关的工作,然而系主任一句“子溪,你文章写得好、思路清晰,适合继续读书、搞研究,国家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点醒了他。1982年春天,将满30岁的谈子溪拿起课本,准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考试。

性格决定命运。入学后,班上有的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会上勇敢地向相关领导陈述自己的观点,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了原国家计委等重要的政府部门,谈子溪则安安心心地等待分配工作。

谈子溪毕业的1985年,正值中国刚刚引入市场概念,原国家计委出台体制改革办法,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的一年。苏醒的中国经济急切需要向外学习,谈子溪所学的世界经济专业毕业生炙手可热。

当时还实行毕业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就业政策。虽然没有在各类学术活动中崭露头角,但是安心做研究的谈子溪因为所学专业的热门,还是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青睐。中国银行等几大国有银行都向他伸出橄榄枝。

“能解决两地分居吗?”上大学时已经结婚成家的谈子溪首先考虑的是与爱人团聚。

“可以解决,但是需要排号。”

急于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的谈子溪选择到马上能给自己分配住房的全国总工会工作。

进全总前,相关领导许诺要成立世界经济研究室,但后来因为体制、机制、领导变更等问题,全总的经济研究室并没有建起来,谈子溪的专业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多数时间,他都埋首于文书写作。

“有没有感到专业被荒废了?有没有想过变动?”

听完谈子溪的讲述,记者问道。

“有过,但是想到还要重新开始,又有点害怕变化,还是放弃了。”

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谈子溪就如风平浪静的一汪湖水,脸上鲜有生动的表情。

“我们这代人大多数不都是在哪一干就干一辈子?”说这句话时,谈子溪略显无奈地笑了。

“你每天会早到单位吗?”

大致谈完自己的经历,谈子溪忽而采访起记者。

“我就看不惯我女儿每天早上起来拖拖拉拉,完全可以早到单位十分钟嘛!”

在30年的工作生涯中,无论领导布置的工作有多难,谈子溪从来没想过讲条件。“国家发你这份工资,就要认认真真干好。”

作为经历过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的一代人,谈子溪的经历就似这一代人的一个脚注,经历丰富,是他这代所特有的标签。

编辑:薛鑫

01 02 03

关键词:就业观 老单位人 新职场人 国家就业政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