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保护还是拆迁?关注上海一座慰安所的去留

2016年12月18日 09:34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分享到: 

慰安妇问题的证据在加速消逝

为了在节目中呈现“慰安妇”受害人群的确切人数,我们查阅了许多研究资料,却发现至今尚未有公认的答案。不同学者估算的人数之差,有十倍之多。这只是“慰安妇”问题研究艰难现状的一个缩影。和许多其它二战相关研究相比,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要晚得多,也艰难得多。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苏智良:在1991年以前,由于日本政府的隐瞒,所以大家都不太知道有“慰安妇”。一直到1991年,像金学顺等韩国“慰安妇”的站出来,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受害者的勇敢,使这段血淋淋的历史在战后四十多年终于被揭开。二十多年来,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学者合力进行着挖掘研究。作为国内唯一的研究“慰安妇”问题的专业学术团体,苏智良和他的学生四处奔走,调查考证,不断更新着对历史的认知。《新闻调查》也曾和“慰安妇”受害幸存大娘一起,寻访过发生战争性奴役罪行的旧地。

慰安所旧址是战争性暴行的沉默罪证,但对证据的搜集和寻找,着实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2000年“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不久后,曾邀请万爱花大娘参观,那时在上海发现的慰安所旧址有83座。16年过去了,这个发现翻了一倍,但证据也在加速消逝。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苏智良:1991年坂下元司回到上海,试图要去找一公里以外的分馆,结果他没找到。两三年以后,我们找到了这个建筑,很可惜的,这个建筑也已经拆掉了。这些年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虽然拆迁暂停,但“海乃家”将来是去是留,还并无定论。苏智良和学生曾趁着拆迁混乱时,从现场捡回了一些窗户门板,堆在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个资料馆的角落里,算是以防万一。这个由地下室改造成的陈列馆里,还展出着苏教授他们的其它馆藏和研究成果。颇为简陋的这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唯一的“慰安妇”受害者纪念馆。

慰安妇遭曲解 幸存者仍承受着外界羞辱

在苏智良眼里,证据链条完整的“海乃家”,其去与留值得慎重考量。但对于不少人来说,正是“海乃家”曾经的身世,让人们质疑它保留的必要。

原住户:好像过去做过日本人妓院什么的。

郭阿姨:它就是一个耻辱,是我们国家的耻辱,对不对,就是这个问题。

记者:然后觉得这耻辱的东西。

郭阿姨:不能放在学校里面。

郭阿姨提到的“学校”,指的是和“海乃家”一墙之隔的澄衷中学。按照规划,“海乃家”所在的地块将作为教育用地划归给澄衷中学。如果“海乃家”留下,或许将会成为校园的一部分。

郭阿姨:“慰安妇”的房子放在学校里面总归好像不大好。

记者:影响不好在哪儿?

郭阿姨:因为学生他小,他需要的是正能量的教育。

记者:“慰安妇”这事不正能量?

郭阿姨:不是正能量的。

任何事情,一旦和“教育”、“孩子”联上关系,就显得格外关乎重大。那么这些孩子们自己怎么看呢?在澄衷中学校门口,我们遇到了四位正上高二的男生。

记者:你们听说过“海乃家”吗?

学生:“海乃家”,听说过一点传闻。学校旁边有这么一个遗址,然后是关于一些无法回忆的过去的。

记者:觉得这个词说不出来是吗?

学生:不要不要,不要不要。

这个孩子们觉得说不出口的词语,在历史上的确曾引起过许多误解和争议。“慰安妇”一词来源于日语,原意是随行慰劳军人的妇女。这个词字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但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所谓“慰安妇”是被日军强征或诱骗而来,供官兵发泄兽欲。在受害女性中,有着难以计数的未成年少女,甚至还包括女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据澳大利亚学者乔治·希克斯所著的《慰安妇》一书记载,被抓来当“慰安妇”的少女饱受凌辱,有的甚至每天要遭受几十人轮奸,数以万计的女性就这样被凌虐致死。如今这场惨剧已过去半个世纪,但直到今天,在调查“海乃家”的拆迁时,我们仍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表达。

弄堂居民:是妓女啊,“慰安妇”就是妓女啊。

上海市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馆长 何瑛:据说是一个日本人到中国来开了这样一个妓院。你在学校里面放了这样一幢房子在那里面,那你对学生,你到底是要起到一个什么教育作用。

看来,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不仅关乎着历史和现在,也关乎着孩子和未来。它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将“慰安妇”受害者称为“妓女”,将“慰安所”称为妓院,是对战争性奴役制度的极大曲解。但令人难以忽视的是,这种对性暴力受害者的曲解并不罕见。它使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在余生中也继续遭受漫长的羞辱和折磨。

韦绍兰:(月经)刚刚干净,就被日本鬼子抓去了。拿去那房被强奸的啊。就这样怀上孩子了。

罗善学:1945年我出生,(现在我)68岁,想结婚没有办法,谈了六个妹子,都没成事,“嫁什么人不好,嫁日本人,这个名誉好听吗?”人家讲。

这部讲述“慰安妇”受害幸存者韦绍兰大娘和她儿子故事的纪录片,是八零后导演郭柯的作品。影片用了一个特别的数字命名,《三十二》。

郭柯:2012年的7月份,在我准备拍这个的时候,我问了苏教授,我说现在这些老人还剩多少,他说32。我也没多想,这个片子就叫《三十二》。

记者:我们在战争期间遭受过日军性奴役的一共是?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苏智良:我们推测有20万以上的受害者。

32,其实指的并不是受害幸存者的全部数量,只是当时尚在世的,且经过苏智良教授等研究者调查确认的老人们。和其他曾遭受战争伤害的人们比起来,“慰安妇”受害者即使幸存,也往往选择保持沉默,甚至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逼迫她们做出这种选择的,不仅是内心的屈辱,更有外界的羞辱。

学生:不是很光彩的,还是不要特别了解比较好。

记者:你提到不太光彩,会觉得可能比如说,如果一个是抗战英雄……

学生:那可以。

记者:如果是个抗日烈士的。

学生:主要是这个题材。

记者:会觉得“慰安妇”它涉及到性侵犯这种。

学生:对,学生还是不应该知道太多。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保护 拆迁 海乃家慰安所 去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