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蒙晓梅:为乡村贫困师生筑起希望之路

——记十九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蒙晓梅

2017年10月31日 08:59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7-10-31zx1101_P_1_30_174_380_641

C2017-10-31zx1101_P_1_378_1865_1021_2306

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心呵护学生,大爱如山,师爱如母;她收入微薄,却常常慷慨解囊,与多家公益机构对接,倾注大量心血,资助贫困学生……26年来,她以大山作为人生底色,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赤诚的爱,为贫困师生筑起希望之路。

人物名片:

蒙晓梅,1973年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壮族,党员。2012年被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2013年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烛光奖;2014、2015年被评为红烛基金“最美红烛”教师;2016年荣获“马云乡村教师奖”;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

“让山里娃捧起书本”

壮族是一个非常喜欢花的民族,穿戴也喜欢绣上花,衣服的袖口、裙角和鞋子等总少不了各色绣花的装点,这从蒙晓梅此次来京参会的服饰上便可见一斑。喜庆的红色布料,除以四种颜色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如意的“万字壮锦”,还绣有“牵藤花”、“牡丹花”、“蝴蝶花”等寓意不同的花样图案。

1米68的个头,温和的面庞挂着真诚的微笑,与人交谈时语速不急不缓,语气沉静又不乏温柔。记者眼前的蒙晓梅,亦如3年前赴广西走访时所见到的那般平易近人。许久未见,自有一番嘘寒问暖。

“比起你去的那年,现在农村变了很多。从前破旧的木屋至少有一半得到了修缮,靠着政府不同程度的补贴建起了新房子。”说起这些年来振奋人心的改变,最让蒙晓梅开心的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可以获得资助,在她所工作的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不仅对家境贫困的孩子免除了学杂费,其中住校的还能享受补助。

党的十九大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讨论时,问了蒙晓梅几个问题:“还有没有代课教师?”“为什么乡村教师补贴数额不一样?”“你所在的学校师生比是多少?”一一作答后,总理的一句“你们辛苦了”,让做了18年代课教师的蒙晓梅几近落泪,“总理如此关心基层的声音,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北京开会的这段时间,因为担心班里的孩子没有人照顾,蒙晓梅主动向校方表明这学期不做班主任。虽然暂时卸下了重任,但她这个“闲不住的老师”依然会在晚自习结束后在校园里到处巡视,照顾那些在校住宿的孩子。

每逢会议结束,蒙晓梅会特别留意桌上那些印有“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字样的铅笔,一支支小心地收集起来。担心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她专门在桌上留了一张字条:“我的班里有49名学生,收集笔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个纪念”。没想到服务人员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相关负责人,很快,100多支铅笔送到了蒙晓梅的房间,这令她颇为意外却也感到幸福满满,“有了这些铅笔,就能够送给更多山里的孩子”。

简单的一支铅笔,暗含着这位大山里的老师深深的期盼。“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中的某个人也能够来到北京,成为人大代表或党代表,我期盼着再收到这样一支笔。”蒙晓梅说,她不知孩子们能否读懂自己的意思,“这是我给予他们的一种希望与寄托”。

躬身教育二十六载,一心只想让山里娃捧起书本,扬起希望的风帆。蒙晓梅说,这次大会给了自己信心和力量,她憧憬未来“让乡村教师留得住,让孩子们能够共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这一美好愿景的达成,她还将竭尽全力,并为山里的孩子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对每一名学生负责,希望一个都不落下”。

“她是老师,是爱心妈妈”

在蒙晓梅的心里,贫穷并不可怕,冷漠才最可怕,“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就应该帮一把。”

1996年,蒙晓梅的月工资仅180元。当时,有一名小学生叫朱五,因交不起200元学费,开学10天了还未到学校报到。“如果我不帮他,他这辈子就没机会读书了。”蒙晓梅知情后,借钱为学生凑够学费。朱五来报到了,蒙晓梅眉头舒展了。

长期和养父在敬老院生活的女孩韦丽花,也没少得到蒙晓梅的帮助。2012年,韦丽花的养父去世,无依无靠的她寄养在蒙晓梅家中至今,现已考取了南宁市的一所学校。“我也像这个孩子一样,如果没有养父母的抱养,现在不知道会在那里。可以说是爱的延续吧,现在我有能力了,要感恩。”

蒙晓梅从小生活在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的忻城县北更乡,由养父母抚育长大。1987年,养父上山砍柴时不小心摔断腿,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奶奶又因病双目失明,养母经常生病,使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准备上初中的蒙晓梅正打算放弃学业时,是乡亲和社会爱心人士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使她顺利念完初中。

1991年初中毕业后,蒙晓梅回到北更乡内仁村小学做代课教师,但她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考取师范院校,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当时,她白天上课,下班后干农活和照顾家人,晚上还要挑灯夜战自学、复习考试。后来终于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又再度面临学费无着的困境。当时,依然是亲朋好友资助她到师范学校深造。1995年7月,蒙晓梅学成归来,回到了自己热爱的讲台。

蒙晓梅说道,一路走来,众乡亲和好心人的善良之举在她的心灵深处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她对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充满感恩与热爱。因此,她便立志用爱心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为人师,也为人母,蒙晓梅以善为灯,点亮了孩子们的世界。她心甘情愿的拿出微薄的工资帮助孩子们,甚至还四处奔波给他们筹借学费。蓝祝力是蒙晓梅班上的学生,家庭变故让小小年纪的他不得不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今年就要升初中,可因为上初中的住宿费用没有着落,蓝祝力萌生了退学的想法。蒙晓梅了解到情况后,四处奔走,最终帮他和妹妹找到了爱心资助。

除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管理学生的饮食起居,长期担任寄宿班班主任的蒙晓梅既当老师又当“妈”。难得的是,她一直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刚开始面对他们,我也犹豫过、彷徨过,但每次看到这群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孩子,我就想给他们一份关爱。”

每逢春节,蒙晓梅家中总有一些常客,她们有些已经工作,有些还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就读,有些还只是小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蒙晓梅带过的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的寄宿生,在曾经以及现在的学生们心中,“她是老师,是爱心妈妈”。

“公益助学一个都不能少”

在贫困中沐浴着爱与善意成长的蒙晓梅,始终待人友善,对生活充满希望。家乡教育资源的薄弱、师生学习生活的困顿,令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必须想办法改变现状,解决大家的困难。

2010年12月,她随学校领导陪同广西“良知公益”机构到内仁小学开展大走访,自此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走上了公益服务的道路,更通过不懈努力将这条路越拓越宽。当年,蒙晓梅联系公益机构给当地贫困儿童发放价值10余万元的300个“温暖包”,让深山里的贫困儿童温暖过冬。此后,她主动请缨当志愿活动对接人,积极在贫困山区儿童和公益机构之间牵线搭桥,开展爱心帮扶行动。

无私奉献的秉性,诚实守信的践诺,蒙晓梅不仅在乡村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是通过公益志愿者的身份在当地组建志愿者团队,常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山区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和贫困教师家庭。她作为引路人,带领麦田计划柳州分社走访北更乡代课教师及贫困学生;她联系广西东盟狼嚎汽车俱乐部,为北更弄蓝小学贫困儿童捐赠爱心物资……在蒙晓梅的爱心浇灌下,目前北更乡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没有一位教师因困难而离开教学岗位。

2012年,蒙晓梅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红烛基金”因“让乡村代课教师过个好年———春节千元温暖行动”结缘,她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和她一样曾经苦苦挣扎在乡村教育一线的代课教师。亲身参与为乡村学校师生打开外界窗口、建设电脑教室的“春晓行动”、提高乡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师培训计划”、为乡村师生解决使用热水和洗澡难的“太阳能温暖计划”等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至今,蒙晓梅依旧以“红烛基金”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广西地区的基层调研走访,亲身体验乡村教师及乡村儿童因“红烛基金”的帮扶受益并带来改变,也感受到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快乐。

2013年,在蒙晓梅的促成下,北更乡建立了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养站。通过助养站,85名贫困儿童每月获百元助养金直至大学毕业。如今,助养站服务范围拓展到周边遂意乡、红渡镇、欧洞乡、果遂乡4个乡镇,每个乡镇约20至30名贫困儿童获助。

“公益助学一个都不能少”,近7年来,蒙晓梅先后为家乡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资逾200万元,资助贫困师生500余人。她始终坚持严格规范管理和使用资助款,每次都会拍下照片让捐助人了解实际情况,坚守那一份信任与责任。“让捐助的那个人放心,看到我们把他的爱心款用到实处,用在最需要的困难孩子身上。”

“你化身为桥,以爱心汇聚爱心。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山里娃沉甸甸的梦想。你的关爱,像岩路上无名的野花,朵朵绽放在山区深处。”这是学生写给蒙晓梅的一首诗。每逢节假日,她几乎都在为贫困学生奔波,从开始独自一人,到得到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支持。如今,蒙晓梅的团队——忻城县公益资源协调中心有主要成员12名,会员上百人。

“身为大山里的老师,能够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是件很幸运也很光荣的事情。我会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蒙晓梅说,自己从小渴望做老师,现在既然有了这个机会和衣食无忧的公办教师待遇,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我将以自身实际行动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努力,同时带动身边的党员以及教师共同把贫困乡村的教育做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蒙晓梅 贫困 教师 十九大代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