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政协协商

户籍就业教育医卫四位一体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广东省政协建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4年04月25日 09:52 | 作者:林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广东省政协提出,可以通过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公共教育服务和建立与流动人口相适应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来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本报讯(记者林仪)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日,广东省政协调研组就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时提出,可以从户籍、就业、教育和医卫四方面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调研组分析后建议,可以通过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公共教育服务和建立与流动人口相适应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来推进“城镇化”。许泽红委员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首先要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要立足长远,通过立法等手段做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广东省政协社法委专职副主任王少勇则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
  调研组成员、广东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户政处处长黄成龙提出,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赋权和增利,即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赋予农民与市民同等权利,分享同等利益,获得同等待遇。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投入财力。黄成龙建议,争取在2015年底前,在广东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以及其他所有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称为广东省居民户口,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转移到城镇就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必经之路。调研组了解到,广东省每年需新增转移约60万农村劳动力,同时,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失业人员、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需要就业,这需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落后产能淘汰,一些传统产业就业岗位将会丢失,这将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带来挑战。
  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二、三产业就业?调研组成员、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葛国兴建议,按照大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方针,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服务水平,扩大农民非农就业。他还建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将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劳动者和培训机构共同推进,多方受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在教育方面,参与调研的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张宏伟坦言,虽然广东省在解决随迁子女接受教育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他说,广东省随迁子女规模大、增幅大且区域分布集中,公办学校学位远远满足不了随迁子女入学的需求。而且,随迁子女流动性极大,在当地就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地方政府教育统筹难度。输入地教育经费和土地有限,大规模兴办学校让全部随迁子女就读,既不现实,也容易引发教育资源浪费。
  为此,调研组建议,加大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力度,推动校长、教师在县域内交流,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质量合格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张宏伟也提出,实行随迁子女凭积分享受公共教育服务,公办学位有余额的全部拿出来提供给随迁子女,积分够条件而公办学位供给不足的,政府可以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稳步提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比例。
  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证明,实现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城镇足以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二是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良好的居住、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就此,调研组建议,积极争取财政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逐步将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基层卫生机构管理,将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纳入当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范围和服务内容,使流动人口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广东省 转移 教育 农业 人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