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相关头条相关

发现宁德——中国扶贫的闽东样本

2015年11月26日 17:13 | 来源:《瞭望》
分享到: 

巨变因何而来

锲而不舍的毅力、因地制宜的谋划、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引领宁德实现巨变的推动力量

1117225777_14482461998971n

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海上养殖区(7 月9 日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项开来 郭圻

山高路远海深阔,九山半水半分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30年前,宁德9个县有6个属国定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7万。

沧海桑田鉴往知来,是什么力量引领宁德巨变?是宁德历任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执着;是广大干群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是闽东人民涓滴成流、八方聚力的恒心。

扶贫重扶志弱鸟须先飞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说。

1988年7月,刚就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用1个月的时间奔赴闽东9县调研,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明确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婆媳共穿一条裤子,家中连个完整的碗都没有,吃的都是地瓜杂粮。”1984年,亲眼目睹赤溪村畲族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深为震撼的福鼎县委报道组长王绍据,慨然投书媒体呼吁关注贫困问题。宁德的扶贫攻坚由此翻开新篇章。

当地干部翻山越岭挑来了杉木苗,送来了种兔,可山地太薄树难成材,茅草太硬扎烂了兔子嘴巴。历经10年“输血”式扶贫,赤溪村民仍在贫困边缘徘徊。

政府补助,干部捐款,村民砍竹伐木投工投劳,在山下主村所在地再建家园。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族村民成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此后,赤溪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族群众陆续搬到山下。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100余元,增加到去年的1.16万元。

赤溪的变化是宁德脱贫的缩影。时任宁德地区专员陈增光表示,当时地委班子深刻认识到,改变闽东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是做不成事业的”。

时至今日,“滴水穿石”摆脱贫困的生动故事仍在闽东大地流传。在溪邳村的展览室,连家船民海上讨生活的旧景让人动容:“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溪邳村村委会主任江宽全说,20多年来,省市县乡的领导始终记挂我们,年年帮扶,送鱼苗、送技术、帮资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作为闽东扶贫的一项创举,宁德市从上世纪90年代率先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截至去年,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力争到2020年前完成剩下的116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7万余人整体搬迁。

“我们牢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30年来,宁德的班子换了几茬,但“拔穷根”的意识始终未淡,“滴水穿石”的韧劲未变,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山海大合唱做足农文章

闽东脱贫主抓什么?增收路径如何抉择?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对此审慎思考,周密谋划。立足闽东资源实际,靠山还得吃山,靠海还得吃海。

闽东海产丰富,大黄鱼、海带、紫菜等水产量居全国前列,多年来海产养殖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滚滚财源。上世纪90年代末,霞浦县东山偏远自然村茅草房里的农户,陆续搬迁到海边主村,开始靠海为生。目前全村240户人家,85户经营2000多亩滩涂养殖,年产值一亿多元。村委会主任陈李寿说,“去年行情最好,刚出水的紫菜一斤就卖5到8元,一亩滩涂产出五六万元。”

山上同样都是宝。在宁德,有几大特色农渔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首先是茶。全市茶园100多万亩,红、绿、白各种茶类兼有,茶园面积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涌现出“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等一批全国知名茶叶品牌。其次是食用菌,以古田县为中心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去年鲜品达到50多万吨,产值达40多亿元。

2008年以来,宁德市农民收入增幅都排在全省前列,得益于地方政府长期重农兴农。去年,宁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亿元,增幅位居福建省第一,茶叶、水产品、食用菌三大主导农业累计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3%。至今,宁德第一产业比重在全省仍相对较高,但对农民增收拉动明显。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近年农渔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对农民脱贫致富贡献很大。别人认为弱势的农业,却是闽东的一大优势。“过去脱贫得益于抓好农业,今后实现全面小康仍离不开农业,尤其要发展现代农业。”宁德市农业局局长阮永光说。

2012年,宁德将小城镇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千亩设施农业、山地综合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五项工作整合起来,五位一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市共有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和234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点,专业合作社5000家,占全省的1/5。

从贫困到小康,闽东的跨越得益于其发展方略的一贯坚守。20多年前,宁德地委提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其后,几任班子都在求解如何正确处理六个关系: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改革与扶贫的关系、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夯实基础,聚集资源,坚持统筹协调处理好这六个关系,宁德这只“弱鸟”的羽翼逐渐丰满。采访中,宁德市市长隋军告诉记者,宁德始终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统筹安排,合理谋划。

强堡垒引领聚八方力量

9月7日晚上,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在闽浙边界的福鼎市竹洋村,与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开座谈会,一起商讨“农村发展靠什么?农民增收靠什么?”廖小军告诉记者,现在农村新房、新路梦想都已实现,最头疼的是如何吸引“新人”。

在宁德市,每月都有个“无会周”,期间市、县领导必须驻村3昼夜,与农民一起走山头、下田头、拿锄头,同吃同住同劳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宁德已坚持20多年。

20多年前,宁德决策者在谋划扶贫工作时,就明确提出:“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凝聚力的强弱”。

“农村脱贫重在基层组织建设,选好班子选好带头人,上级扶贫政策才能落地生效。”宁德市委组织部部长林文芳说,通过干部下派、部门挂钩,让人才、资源沉到基层,由此培育农村发展牵引力。

多年来,宁德市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选准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仅在去年,宁德就完成了对49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一些基层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心干事、无章理事”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截至目前,宁德市先后分四批共选派1975名党员干部到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这些干部共筹集帮扶资金8.6亿元,实施农村经济发展项目1520个。市领导负责挂钩市级扶贫重点乡镇和民族乡,市直单位干部则包户帮扶贫困户。今年,宁德市直147个单位1430名正科级以上干部,对口帮扶1987户贫困户。

事在人为,当前农村新一轮发展需要更多“新人”、“能人”领跑。宁德鼓励乡土人才扎根家乡,发挥所长,带动乡亲脱贫奔小康。蕉城区际头村支书兰高全,长期在外销售茶叶,在镇党委动员下回到村里。他带领群众发展高优茶园1200多亩,并兴办茶叶加工厂,去年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目前,全市已有上千在外有经商经验和经济实力的能人返乡创业。

在宁德,大学生回乡创业正在形成热潮。组织部给回乡大学生建档立卡,发给自主创业证书;每个大学生有两年锻炼时间,政府给予生活补贴。赤溪村建立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园,设立5个大学生创业点,第一个返乡大学生杜赢创办村里首家茶叶加工厂,就地收购村里的茶叶,去年创收40多万元。目前,全市回乡创业毕业生增至1300余人,创业项目上千个,带动就业人数超万人。

编辑:曾珂

关键词:发现宁德 中国扶贫的闽东样本 宁德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