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权威解读】“无党派人士”与“政党协商”

2015年12月22日 16:31 | 来源:统战新语
分享到: 

缘起:从历史到现实

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前世今生,小编已在之前《为“无党派人士”画个像》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聊聊无党派人士为什么能够参加政党协商。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政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党派人士是政党协商的重要参加方面。

无党派人士是协商民主的历史探索者。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协商民主的进程中,无党派人士始终是重要同盟军。抗战时期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中,无党派民主人士李鼎铭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提出“精兵简政”的著名议案,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

1948年郭沫若等无党派民主人士主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在“协商建国”成功实践中,张奚若等无党派民主人士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积极贡献,无党派民主人士成为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改革开放以来,无党派人士参与了丰富的政党协商实践,推动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政策的出台或完善,如营业税改增值税、联防联控PM2.5、“千人计划”等建议被中央采纳。

无党派人士是政党协商的重要参加者。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政党协商的重要参加方面。周恩来同志曾深刻指出:“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中央统战部原部长李维汉强调:“无党派人士的人数很多,忽略了他们会犯大错误……只要有民主党派参加的地方,就要想到无党派分子。”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历次民主协商会、座谈会上,无党派人士都作为一个重要参加方面。《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指出:“无党派人士可以参照民主党派履行职能。”

无党派人士是政党协商的人才供给者。无党派人士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人才数量大、分布领域广、大家名家多,是为统一战线各领域输送人才的“蓄水池”。很多民主党派的同志都曾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政治活动,从而积累了政治经验。

机制:从理论到实践

将无党派人士纳入多党合作制度体系,为没有加入政党的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政党协商开辟了制度化渠道。这既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色”之一,更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

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党协商的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也是将政党制度理论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的重要途径。

群策群力机制。无党派人士以个体发挥作用是基本形式,但面对复杂的社会治理课题,“群而不党”的共同研讨更能凝聚智慧,提出真知灼见。可探索建立相关机制,在无党派人士参加协商座谈会前,统战部门牵头召开若干场座谈会,广泛征求相关方面无党派人士意见,形成有质量的发言稿。

考察调研机制。考察调研是无党派人士了解国情、提高认识的重要方式,调研报告也是政党协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统战部门积极组织无党派人士开展考察调研,取得重要成果,不少建议被党委政府采纳。应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使无党派人士在实践中提高本领,在参与中发挥作用。

联系交流机制。无党派人士人才济济、分布广泛,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统战部门同无党派人士联系,视情邀请列席有关工作会议,开展信息沟通、意见交流,以便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党协商时所提意见建议更准确、更深入、更有可操作性。

意见反映机制。对于无党派人士集体研究形成的高质量建议,可以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意见建议。比如中央统战部专门成立的建言献策小组,每年报送多篇政策建议。另外,对于一些个人的重要建议,也应规范操作程序,视情报送相关领导和部门。对于意见的采纳情况,应及时整理和反馈无党派人士;他们参加协商的情况,应及时反馈所在单位党委,鼓励他们踊跃建言。

保障:从幕后到台前

如果说,参加政党协商为无党派人士贡献聪明才智搭建了坚实平台,那么,无党派人士台前表现如何,实际上取决于“后台”给不给力。

要有“人”。提高协商能力是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从个人来说,无党派人士要提高政治把握和参政议政能力。从群体来说,统战部门应完善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结构,使各个领域都有代表性人物,适应协商议题的广泛性;健全工作程序,确保凝聚群体智慧,提升协商水平;着重推荐使用,在参加政治实践中提高协商能力。

要有“载体”。无党派人士没有自身组织、办事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这是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党协商面临的突出困难。统战部门一方面要按照中央要求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责,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政策研究,做好代表人士培养举荐;另一方面要组织协调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党协商的具体事务。此外,各地知联会是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载体,也应成为无党派人士参与协商的重要工作依托。

文/润智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 政党协商 协商民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