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尹波:惟有饮者留其名

——谈谈苏轼的饮食文化

2016年03月21日 10:50 | 作者:尹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品评人生五味


苏轼不管身处何地、何境,都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食蚝》一文中,苏轼自得其乐而又颇具趣味地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苏轼很重视饮食与养生的关系。他的《养老篇》开首就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美汤”。他虽然自称“老饕”,但非常注意节俭,绝不暴饮暴食。他在《节饮食说》中说:“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意思是说,每天的饮食,不过一碗饭、一个菜。有尊贵的客人,最多不能超过三个菜。赴宴也是如此,否则就不去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所以,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消遥,务令腹空”。他认为,“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为然。”这也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少食多餐”相符合。他在杭州任通判时,老百姓感激他为民办了好事,同僚、朋友则钦慕他的才华,纷纷请他吃饭,使他不胜杯酌,疲于应接,甚而厌烦,称杭州为“酒食地狱”,可见苏轼对吃还是很有节制的,“老饕”之名则颇有自谑之意。


苏轼还通过饮馔来品评学问、议论诗文。苏轼在品评黄庭坚的诗文时说道:“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飧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蝤蛑、江瑶柱都是极为珍贵的海中珍品,但不能多食,这里用来比喻黄庭坚的诗文立意极高,需要慢慢品味。


不惟如此,苏轼还通过饮馔议论政治之得失。他在《画鱼歌》诗说道:“岂知白梃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用捕鱼来讽刺当时刑罚烦多,弄得百姓如惊弓之鸟,如水中被搅之鱼。在《次韵潜师放鱼》中说道:“疲民尚作鱼尾赤,数罟未除吾颡虂。”以密网取鱼为喻,表示百姓本来已经疲乏、困穷,朝廷又实行青苗法、助役法,来讽刺王安石新法带给百姓的灾难。在《山村五绝》中说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意思是说山中人饥贫无食,年老者也要采笋蕨充饥,不仅如此,还尝不到盐味,以讥讽当时盐法太过严峻。苏轼在扬州做官时,也曾为扬州百姓缺饮食而感到惭愧。


可见,通过苏轼在饮馔方面的大量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东坡菜肴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料不求高贵,加工不尚繁费,却简而能精,化俗为雅,再加上一个风雅的名称,这些正与他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真实自然、以通俗为奇崛的风格相吻合,真是文如其人,菜如其人。就饮食文化角度看,贬谪生活促使苏轼将民间家常菜肴和士大夫的趣味完美地结合起来,造就了饮食文化中的苏轼。也正由于此,我们不仅可以窥到诸多的宋代饮食风俗,了解苏轼在中国烹饪史上的地位,也可以更为深刻、全面地了解苏轼及其作品。


简介:

尹波,1963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儒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致公党四川大学总支委员。他长年致力于宋代文献及古籍整理工作,曾主编《古玩宝典》、《朱熹集》、《宋人年谱丛刊》、《宋集珍本丛刊》、《儒藏·儒林年谱》等,校点有《曹彦约集》等,在《文史》、《文献》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肖鸿阳同学在本文部分资料收集上亦有贡献)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尹波 苏轼 饮食文化 美食 饮食五味 人生五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