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何家英:通往艺术之路

——创作与生活

2016年04月18日 10:48 | 作者:何家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4月15日,以“人民形象,中国精神”命名的何家英美术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既展示了何家英的创作风貌,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有社会关怀的艺术家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家的创作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生活。何家英的创作正是对这一艺术观念极好的、富有典范意义的体现。本期讲坛撷取何家英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大师面对面》高端文化艺术讲座部分内容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何家英

何家英

精彩阅读:

■我们是生活在看不出审美价值的生活中,因此要培养艺术家随时用艺术的思维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感受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提出要用脚和心去感受,所谓用脚,就是说不能懒惰,要走路,要寻找。

■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很重要!对待艺术创作如果是真诚的,你就会逐渐进入到艺术的世界,进入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之中,这种真诚也会带你不断去创造新的艺术世界和新的审美境界。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生活——创作的来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生活的创作是空洞的。那么,艺术又如何表现生活呢?

有人说,我们就处在生活中,还缺少生活吗?其实,我们是生活在看不出审美价值的生活中,因此要培养艺术家随时用艺术的思维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的艺术创作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生活,可能局限于一种类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所以我的观点不代表当今艺术发展的普遍状态。

有人会问,为什么一提生活就得说是下农村、下工厂、下部队呢?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所以对生活容易产生视觉麻木。而一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有了新的东西注入就容易激发我们的情感。所以要出去,既要贴近生活,又要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会有新鲜感。这是其一。其二,我的创作多表现农村生活是因为我曾经有一段农村生活的经历。当我再次回到农村的时候,心中那份对农民的情感和对农村的认识依然强烈,这也是我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创作中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我从小喜欢画画,中学期间就开始学习素描,特别喜欢黄胄先生的作品。当时所认识的中国人物画差不多就是黄胄的画,一动笔墨就是写生,基本上连临摹都没有,更多的是速写、素描、色彩等,形成了基本的造型能力。中学期间,我和几个同学负责宣传组的工作,这期间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毕业后,我到农村插队两年半(这是一种自发的生活体验),心中也有理想,渴望选调与深造的机会,仍然坚持画画。不过当时的画画和今天讲的创作却是两回事,画画是手段,是学习,没有与生活感受联系起来。当时农村条件艰苦,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命运的滋味,因为那个时候下乡,不知道这辈子会是什么出路,感觉一辈子都有可能留在那儿了。直到今天我们上北大荒还能看见一辈子生活在那儿的老知青,这种命运的未知深深刻在了我心上,对我后来表现农村题材的创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革”过后,我来到天津美术学院上学,赶上了好时候,可以放开了手脚学习绘画了,学习十分刻苦。这三年学习的提高是突飞猛进的,对绘画的渴望也是最强烈的。当时我的毕业作品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黄胄先生看了还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当时对生活题材的表现还是停留在一种表面的、欢快的形象堆积的状态上。我毕业留校后马上就跟着中国美术家协会去了葛洲坝和长江三峡写生,感受那里的生活。

我们经常提“深入生活”,但往往我们对待它都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状态,真正形成创作特别难。《春城无处不飞花》是我1980年刚毕业在葛洲坝深入生活后创作的,那大坝上往下飞迸四溅的电焊花,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花”的主题在心中开始酝酿。葛洲坝的女电焊工是非常爽朗的,她们那朴素的工作服会产生健康的气质和美感,她们梳着的两条大辫子也极其漂亮!记得有一次在大坝上,40℃的气温,白天和晚上一样的炎热。有位女电焊工在工作,我说要画画她,她说行,就自然地带我们去了她们的工棚。她一边扇着草帽,我一边画着,非常生动,这是在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后来这幅画发表在了《长江文艺》上。回来后,我创作了《春城无处不飞花》,但当时《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构思并没有形成,直到我在从重庆到北京的火车上,回想整个写生过程和所经历的一切才有了这个构思。我把在葛洲坝所遇到的人、大坝的工地,还有在长江三峡的小镇上遇到的事都串联起来,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在长江三峡看到的栀子花,然后我就用花作为主题将一个个的情景碎片串联起来———电焊花、栀子花,形成一个花的海洋,我把那个姑娘扇扇子的动作也放到了画里面。这幅作品在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展上获得了二等奖,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后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原美术编辑汪国风在天津组织了一个创作班,我也跟着去学习了。农村的生活给了我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这也让我开始考虑创作真正的来源,或者说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甚至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而我们的创作班开始了在艺术上的研究和实践。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何家英 人民形象 中国精神 创作 生活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