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何家英:通往艺术之路

——创作与生活

2016年04月18日 10:48 | 作者:何家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山地》

《山地》

从生活到艺术——化真为美

上世纪80年代的前几年,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一直贯穿在我的创作之中。可以说,在构思创作《山地》的时候,我也在酝酿《十九秋》,甚至我在画《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如何去表现一个中国姑娘的形象。当我们看惯过去工笔画、仕女图中的人物都是大眼睛、双眼皮、小鼻子、小嘴、小下巴,一脸娃娃相的千篇一律、概念化形象,再与西方经典人物画比较就觉得不真实,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美不等于漂亮!

如何将很真实、真切的形象转化为美,是我思考的又一个问题。看傅抱石的画,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深厚的内涵、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文化因素,这促使我一定要画一个单眼皮的具有中国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葛洲坝和长江三峡体验生活、学习写生的时候没有搜集到,跟着创作班去农村的时候,我还在寻找,直到我去河北保定的唐县齐家佐乡,一个叫老姑村的地方。当时正值秋天,收完的庄稼地一片狼藉,苍凉、荒乱,翻过一道山梁,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红色的柿子林,一条小溪映衬着蓝色的天空从柿子林中流过,林子中间散落着大大小小从地下拱出的石头,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诗:“蓝涧白石出”,这种画面自然带着一种诗的意境。但如何让这种意境与人物画发生关系?这又是一个问题。后来我又反复去了老姑村数次,搜集了大量素材,包括树的形象。素材搜集的多了,经过提炼、加工以及大量的绘画尝试,最后《十九秋》中姑娘的形象就形成了。她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形象,是我对农村姑娘的一个综合印象和感受,她有着一双丹凤眼,翘着厚厚的嘴唇,穿着粗布衣服,浑身透着一股干净、纯美劲儿。《十九秋》中对她上身的处理,是在她捡完柿子起身后衣服就扽上来了,再一扭身,后背就出现了线条,这样就形成了线条美。捡柿子的姑娘趿拉着一条腿,也是当时一个基本的姿态,她的鞋是农村孩子站在松软的土地里的状态,她的脚是往外掰的。最后我想这样的画面总要有一个特别美的名字,有一句诗是“苏武牧羊十九秋”,“十九秋”三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十九”是画中人物不确定的年龄,代表着青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这样一个经历过“文革”的青春少女,在改革开放后走向何处?这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所以对这个形象的处理,包括点题,既表现了她的经历,又通过她的形体,她那若有所思的神态,表达她对未来的憧憬。好的艺术作品也是这样,它往往会给人们留下一个问号,让人产生联想、想象,留给令人回味的东西。

《米脂的婆姨》也是在老姑村搜集的素材。当时有一个少妇,有过去农村妇女美的装束,一举一动都非常美。在创作这幅作品之前,我一直想把这个人物放在一群妇女中间,构思一张《村西闲话》,描绘妇女们在村头边纳鞋底边做衣服边聊天的情景,是一幅热闹的村妇生活群像。但经过数次构图,发现这个人物放在中间不稳定,总能跳出来。后来看到一张日本画,画面的一个边缘是切掉了的,这种处理方法给了我灵感。我用手在照片上一遮挡:有了!完全可以单独用这个形象作一张画!我还曾带学生到陕西去米脂地区搜集了很多素材,但并没有使人特别满意的,而且在回程的时候把速写、胶卷全弄丢了,从陕北只带回来了一句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还有一块当地人擦桌子用的条形小土布,被作为素材用到了这幅作品上,就是儿童裤子上的图案。开始我在右边竖着画了一个窑洞前面的立柱和窑洞的窗户,但是总觉得像日本画。于是我删去这些实体背景,只以竖排的题字来完成画面的平衡。这幅画不仅是画了一个肖像,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幅画表现我在陕北的一种感受: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常常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宁静,那种宁静会使人耳朵产生斯斯的耳鸣。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更加感受到黄土高原上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在男耕女织状态下的幸福生活。那是一种最根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永恒的状态,具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魅力。这幅画展现出的是:在一个晌午,孩子睡着了,年轻的母亲正在为孩子缝衣服,身边的小猫眯着眼睛睡着了。猫是农村经常能见到的、是特殊警觉的动物,只要稍微有一点声音,它的尾巴就会蜷起来。通过猫尾巴放松垂下来,我表现了农村晌午时分的这种宁静,一种很舒服的状态,正如老子所提倡的无机巧的淳朴的永恒状态。因此,看似是一个缝衣服的形象,其中却包含一些哲学境界,这也是我所追求的吧。

至于大家所熟知的《秋冥》,是我酝酿时间最长的一幅作品了。我对秋天充满了一种情怀。过去我的宿舍有一张列维坦的白桦树,画面上的白桦树与紫蓝色的天空形成了对比,给我极深的印象。后来我带着学生到河北张家口高寒地区的蔚县,那里的天空极蓝,紫蓝色的天空和秋天的黄叶交相辉映,让人迷恋和沉醉。《山居秋暝》的诗句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回来以后我把以前的人物素材翻出来,有一个抱膝的女孩儿竟可以与这意境相吻合,于是又搜集了好几个这样动作的模特素材,挑选出最有感觉的一张,再经过反反复复的设计,终于完成了现在的样式。那萦绕我脑海的“暝”字,改成了冥想的“冥”,就以“秋冥”作为名字。我想表达的是冥想,灵魂脱离于躯体冥想,甚至不是冥想,只是冥。冥冥之中、不可名状的思绪与宇宙产生冥合。形式上,采用了宗教画里的穹顶式构图,因为人物的造型是团状的,用了一个圆之后,发现人和天之间产生了一种对应、一种呼应。特别是从上面垂下来的白桦树枝叶,像思绪一样渗透进来,然后弥散开,碰到穹顶又反射回来落在人的头上,而这个弧线的圆心恰恰是人的头上几乎是挨着太阳穴的部分,也正是人思考的地方。这种视觉的、感性的表达,常常是准确的,符合一种科学状态。

艺术家的天赋和灵感来源于人的真挚、人的真诚。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很重要!对待艺术创作如果是真诚的,你就会逐渐进入到艺术的世界,进入到一种超越于世俗的境界之中,这种真诚也会带你不断去创造新的艺术世界和新的境界。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很容易被琐碎的事物左右,尽管我们的阅历、修养、认识都在提高,但是如果少了真诚,也很难对艺术产生敏感,更难获得创作灵感。

从生活到艺术,从表象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一过程让我体会很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生活,有其特别的意义,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对待艺术要真诚,要求我们通过对生活真挚的感受来创作感人的艺术作品、创作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人物简介:

何家英,当代著名画家。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舞之憩》、《杨开慧》等。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何家英 人民形象 中国精神 创作 生活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