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何家英:通往艺术之路

——创作与生活

2016年04月18日 10:48 | 作者:何家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秋冥》

《秋冥》

艺术——表达生活的真

真正开始对绘画的研究,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当时从天津画院、天津美术学院找到了一些画册,如《世界美术全集》、《现代日本美人画全集》之类,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全面观察和思考世界美术和绘画问题,并表达我们对绘画甚至是艺术的见解。我们一方面对“文革”的创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澄清,另一方面又对苏联创作模式进行了澄清。我们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你有多高的艺术见识、见解,你就能从生活中提炼出多深刻的内容,这跟创作者、艺术家的艺术见识和内在的艺术修养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思想的解放让我们看到多元化的世界和艺术,思维方式渐渐打开,对艺术的看法也更为深刻。也是在这之后,我选择了坚持写实绘画的道路。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特别是绘画,它应该是用自身的绘画审美语言来表现内容、表达内涵、传递情感、展示境界,是用视觉来阐述、用形象来说话,不应该过多地赋予其强烈的情节。

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家都在思考:什么才是艺术?中国的艺术该怎么走?自己的艺术之路又该怎么走?西方现代艺术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给了我们很多滋养。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更加坚定走现代写实的创作道路,因为当时中国绘画的写实还停留在概念写实上,不真切、不深刻,相较于西方的人物画,我们的人物画缺少形象的真切和深刻,而西方不论是写实绘画,还是现代绘画,都成为我们突破阈限的参照。这些年来我没有彷徨,而是让它更加深入和深刻。

在感受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提出要用脚和心去感受,所谓用脚,就是说不能懒惰,要走路,要寻找。到了农村,你需要勤走路多发现、多挖掘,不断地为创作去构思,去画一些有价值的素材。记得创作《山地》的那次体验生活,跟往常不一样。当时为了这部作品,我画了无数的素材和草图,有些草图完成后,画上一些色彩,再做进一步补充。当时给我特别强烈感受的是那个写生对象的“背

部”,我好几次都看到农民在整理土地时的脊梁———这就是一个形象,我们所说的形象,不仅仅是脸蛋和造型,而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和造型意味的形象——那种视觉的感染力强烈地吸引了我。但是如何把这种形象变成一种绘画的构思,用具有内涵的形式来表达,这又经历了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当时的我还是喜欢写意画的,就想用写意的形式来表现,但对写意的表现能力、对笔墨的掌控能力以及对笔墨的理解,这于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有难度的。开始的时候,我还只有各种琐碎的形象素材,带队的汪国风老师让我看他身后的那些石头垒出的坝。他说:山上的这些黑石坝是有历史的,它们是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搭起来、垒出来的,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汪国风给了我许多点拨和启发。后来,我在石坝上又做了很多文章,去搜集更多的素材。我观察到老人在捡石子,那是因为山上的土地非常贫瘠,每年的水土流失显露出一些石头块。老人每年都要挑上土来,把石头捡出去,把土再垫上才能种庄稼,非常艰苦,也反映了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艰苦环境下顽强地生存。我以这一题材创作的《山地》,表现了一种命运的沧桑,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命运,概括了中国人的过去的生存状况。

以前我们画画都会想着要跟现实题材去扣题,我想对此有所超越,做一些更永恒的东西,也就是说,它不局限于表现今天。这幅《山地》的主题也是这样,有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涵义,代表着整个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可是,怎么样去表达这样的主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在民族文化宫看到了一个新疆壁画临摹展,有一张临摹的作品(其实没有壁画),只是临摹了壁画的破墙皮,连图像都没有了,像一幅抽象绘画,但那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一下子就感染并触动了我。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突破点,对如何表达永恒主题的概念一下子就有了思路。我这才意识到,之前的创作构思总是把人、石头、土地、工具都分割、孤立开来,它们互相之间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晰的。而农民和土地、人和他赖以生存的东西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于是,一下子就有了灵感,之后就画了一幅草图,上了颜色,一个画面的雏形就出现了。所以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在构思过程中使所表达的物象最终成为一种创作意象,不仅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直接体验,还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间接体验,比如来自他人艺术上的启发、不同艺术门类的启示以及看似不相干却有着相似事物的影响等等。《山地》就给了我这样一个启示,让我理解了艺术浑然天成的内在联系,最终让我把老农的脊背这一突出的典型形象表现出来。典型形象,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当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它是最有代表性的、能够代表普遍状态的,同时又是一个最明确、最鲜明、最有感染力的、最有个性的形象。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何家英 人民形象 中国精神 创作 生活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