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张维良:听见好曲 酒量都涨

2016年04月18日 15:13 | 作者:张学军 |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分享到: 

有人管他叫“中国笛王”,还有人称他为“圣手箫王”。他是桃李满天下的音乐学院教授,也是“吹”遍世界的笛箫演奏家,同时也是拥有上百首作品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他是最早发起并实践“新民乐”的音乐家之一,不仅引进西方元素到民乐中,还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笛箫独奏曲和协奏曲。他就是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笛箫演奏家张维良。信报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张维良教授,听他讲述一个竹笛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笛箫大家的。

张维良喜欢民间音乐,他说自己从民间音乐里汲取了很多养分。唐锐摄

张维良喜欢民间音乐,他说自己从民间音乐里汲取了很多养分。唐锐摄

一毛七买回一支小竹笛

张维良就出生在苏州,紧邻鱼米之乡太湖。孩提时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张维良描述当时情形:“一锅水烧开以后,把事先和好的面粉或米粉放进去,像糨糊似的,就吃那个。酱油也没有,只能放点盐。一人一小碗,哪里吃得饱!那个刮锅底的人就算占便宜了。”

当时,张维良的父亲是村支书,他要求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每人必须学一样安身立命的本事。大哥希望当老师、二哥喜欢木匠、姐姐想学裁缝,后来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喜欢音乐的张维良,耳朵里都是收音机或者大喇叭里传出的笛子声,《我是一个兵》《扬鞭催马运粮忙》是他最熟悉的旋律。于是,他对父亲说:“我想学吹笛子。”

一天,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他来到苏州市人民商场,买了一把笛子。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把笛子,正是这把价值一毛七的笛子成了张维良艺术生涯的起点。

笛子对张维良来说是童子功,他始终认为,学习乐器必须要练童子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乐器也伴随着你的成长,骨骼也跟着它的变化,包括钢琴在内的所有乐器都一样。我们拿起笛子的时候,它不再是外来的一个物件,而是像身体的一部分。”

笛声成了邻居“闹钟”

他练习吹笛子很着迷,每天邻居们只要听到他的笛声,就知道已经是早晨6点了,他的笛声变成了早起的“闹钟”。

1971年,14岁的张维良凭借着吹奏技艺考进了苏州吴县文工团,成为一名笛子演奏员。“那时候,我就开始挣工资了,一个月二十一块五。第一个月发工资,我除了买一些专业书籍,还给爸妈买了一盒桃酥,他们高兴得不得了。”

张维良回忆,从那时起直到考大学的七年时间,他跟着剧团走遍了江浙一带的城镇乡村,“那时候,各个剧团都在一个院子里,苏州评弹、越剧团、锡剧团、京剧团哪个团我都伴奏过,那几年我接触和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营养。这些精神食粮对我后来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1982年我第一个创作作品《太湖春》就拿了全国第一名。”

考大学时血压高得吓人

张维良考音乐学院的时候,差一点因为高得吓人的高血压而被拒之门外。“很奇怪,那时候我的低压一百二三,而高压经常是一百七八,就是查不出原因。”张维良回忆,尽管自己入学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当时学校开具了“该生血压一直很高,不宜录取”的通知单。

当时爱才心切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表示了怀疑:“这么小的年纪,怎么可能是高血压?先把他招进来再说。”于是,张维良和另外几个同样莫名其妙患高血压症的同学住在一个宿舍,其中也有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晓夫。张维良至今纳闷儿:“邪门儿得很,吃药打针都下不来,到后来稀里糊涂地就好了,直到今天血压也非常正常。”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张维良 中国笛王 圣手箫王 酒量 笛箫演奏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