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 ——全国政协“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专题调研组赴陕西四川调研综述

2016年05月06日 09:01 | 作者:梁春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打造精品是文艺工作的主题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

“精品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精神。”4月26日,在陕西西影,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发出这样的感叹。据他讲,当年,西影拍摄《红高粱》,为了场景的真实,在山东高密种植了一大片高粱地,耐心等待其成熟,才去取景创作,这样的认真细致,造就了亚洲电影的第一个国际大奖,也成就了西影的辉煌。“现在,我们的影视公司和创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耐心?”

王兴东之问,让调研组和在场的当地同志都陷入了沉思。

“在这里,我们调研组记住了3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大提琴独奏的表演者徐暄涵,她只有11岁,可是舞台上的风采让我们完全不记得她的年龄,这让我们看到,艺术是很独特的。”4月28日,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刘星激情澎湃。11岁的徐暄涵,已经获得过多个国际大奖,是音乐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11岁,可以做出这么杰出的音乐成就,在别的领域能够想象吗?”

刘星的激情让调研组的同志深有同感,的确,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为了打造精品,调研组看到了陕西和四川两地的努力:

影视精品“陕西制造”享誉全国。《平凡的世界》、《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等电视剧口碑颇佳,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东方主战场》、《小鸡鲁比》等纪录片和动画片纷纷获奖,已成为陕西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名片;《推拿》、《桔子的天空》等电影作品集体发力,呈现出良性循环的新常态。

四川则以“出精品、出人才”为抓手,通过发挥好党委政府规划引领、政策制度杠杆、生活的滋养、文化名家的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涌现出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天上的菊美》、《瞻对》、《长满青草的天空》等优秀文艺作品。

虽然有成绩,但是有“高原”,缺“高峰”。这不仅是调研组在这两地发现的问题,其实也是当下我国文艺创作的基本现状。

而谈起背后的原因,“浮躁”是大家的共识。无论是在行前的座谈会上,还是在陕西四川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委员们都感受到,文艺创作在商业的市场里面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击率的情况比较突出。“艺术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就不太能去追求高峰的攀登。”

“没有原创,就不可能有精品”,这一观点得到了调研组委员的赞同。在西影,调研组看到,剧本原创中心被他们作为核心来打造,对于这一方向,调研组给予高度肯定。

尊重艺术规律也是委员们的普遍呼吁。“急功近利会导致粗制滥造、东抄西凑”,在陕西省召开的座谈会上,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提出的给予创作者“休渔期”的建议引起了现场很多委员的共鸣。徐贵祥委员认为,精品不是催生出来的,可能过度催生带来的只能是半成品;杨承志委员则建议要从机制上保证文艺作品的精耕细作,而且要把机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 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全国政协 陕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