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文章做法

梁衡:从我的新闻实践谈起

2016年06月06日 09:31 | 作者:梁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三意——文章之章法

文章的三意,即指文章的立意、意境和意象。

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即文章的“主题思想”,它决定文章的成败。因为信息、知识都会过时,而思想之树是常青的。

为了说明立意的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文化部长期办了一个“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每月一次。有一次我被请去讲课时,举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10篇政治美文。我对“入选”的10篇美文提出两个很苛刻的标准:一是作者当时提出的思想现在还没有过时,还在用;第二,他在文章里面所创造的词汇现在还在词典或成语词典里面。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写一篇文章,你能保证传诵一千年?我说完这个话以后很多出版社就追着这个选题,后来人民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现在据说卖得很好,已印了四五版。这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文章里有思想,千年后还在起作用,还有人看。

这十篇文章是:1.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提出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2.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提出来人的生死观,最有名的话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讲敬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提出了一个中国版的空想社会主义,比西方的“乌托邦”社会还早了三四百年。5.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讲一个政权怎样巩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6.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序》,讲人要有正气。8.清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讲振兴中华。9.近代林觉民的《与妻书》,讲个人、家庭与民族、社会的关系。10.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讲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文章的立意有三个要求:第一是站得要高。高瞻远瞩,能把读者领到一个制高点上。如我1998年发表《大无大有周恩来》,尽管快20年过去了,但几乎每年一月份总理去世的纪念日都有刊物拿出来转载。这是因为文中提出了一个思想———总理的“六个无”,把对周总理品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就是文章的制高点。

第二是挖掘要深,这个深就是指透过表面看到更深一层,帮读者发现新的内容。我经常讲写文章就是从无到有,《赤壁赋》很有名,就是因为它通过有形的自然景物领悟到无形的人生。

第三是角度要新。我们知道新闻工作者讲角度,其实作家也讲角度。比如一部小说从哪里构思。最近我在写“人文古树”的系列,我们爱树,但是有多少人关注过树的人文价值。在福建三明有一片森林——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为什么叫格氏栲呢?是100年前一个叫格瑞米的英国传教士发现了它。这种树很硬,是做枪托的好材料。全世界成片树林只有两片,一个在巴西600亩,一个在中国2500亩。传教士在中国办过学校,办过医院,但我们很少知道他还发现和保护了稀有树木,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立意”的要求就是高、深、新。高,是要有制高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深,是讲穿透力,透过表面看里面。新,就是角度新,说新话。

立意解决主题思想问题,意境解决美感问题。

文章的意境有三个层次。一是形境,是描述美,含描写与叙述两个方面。二是情境,心情的抒发,抒情美。三是理境,有哲理,哲理美。三境具全,文章才有美感。

描写的美,是一种绘画的美。画家画静物,一个石膏模或水果,画出了静物的美,主要解决空间位置的构图和颜色,是冷静的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20来个字就描写了11个客观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自己不说心情如何,但惆怅之感跃然纸上。叙述的美是动态美,到音乐里去借鉴。音乐是一个过程,这个旋律前一秒、后一秒都不一样,总在变。它是一个动态的美,讲究节奏感。所以用在写人和事的过程,讲故事。小说,新闻报道,特别讲究叙述手法。

抒情的美,就是把您心里的东西说出来,与读者共鸣。小提琴和二胡为什么好听,是因为有共鸣箱,能产生共鸣。用什么来共鸣呢?用一种大家通用的感情,而且最好找那种大的感情,如民族情、父爱、母爱、情爱之类的大情。如鲁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有一种深沉的、悲壮的感情。

第三层的美感是哲理美,靠的是概念、逻辑推出来的,你不得不相信。相对论很复杂,但爱因斯坦用一个公式就说清了。F=mc2,能量是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很简洁。文学创作也是这样,你能从形象上升到理性,抽象出一种理,这种力量就不得了,理性的美。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这三个层次的美。描述的美好比一个女孩子的漂亮;用画来比呢,好比是一幅工笔画。抒情的美比漂亮更上升一个层次,我们叫它美丽。漂亮和美丽的区别在于:漂亮主要是外表、材料上的,美多了线条、神韵。如果再上升到哲理就不只是漂亮和美丽了,有了内在之美。

美的部分讲完了,下面讲意象。意象进入到另一个层次,文章的技巧层面。

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立意的形象,是一种象征,是借以还魂的躯壳,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意境的定格。意象在文章里的重要性相当于诗歌的押韵、小说的故事。高尔基写小说最愁的是没故事,他曾给朋友写信说给我一个故事吧。我写散文就常苦于找不到意象,有时写不出来,真想喊一声:给我一个意象吧。

文学是形象艺术。一切艺术都讲形象,并运用形象。意象是形象的抽象运用,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先象后意,另一类是先意后象。

“先象”是先看到形象,从形象联想到道理,是从形象出发的灵感思维。比如我收入中学课本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是我去常州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碰见几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打扫卫生,我问孩子们是哪里的?当地人说是旁边一个叫“觅渡小学”的。这个名字非常有意思、很文雅,为什么叫觅渡呢?当地人介绍,现在的纪念馆是过去的瞿家祠堂,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名“觅渡桥”,因城市变化,河与桥早已消失。这个名字让我想到瞿秋白一生都在觅渡,都在寻找人生的渡口,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找到主题后用什么来落实呢?就用这个“觅渡”的意象来落实,这叫先象后意。你看从小学生到河,到河上的觅渡桥,再到他寻找人生的渡口,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我1996年写的,也是因从瞿秋白烈士身上读出了人生追求的“觅渡”精神,因此被选入课本,刻于秋白纪念馆。这篇文章的成功,第一原因就是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

第二类叫先意后象,先有主题思想再去找那个具体的“象”。建党80周年的时候,我特别想写一篇文章,说说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天我在报纸看到一段消息,说南湖的红船已经重新修复,开始接待游客了。这就是“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这个船上开的。我立即去浙江南湖采访,写了《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这篇文章。这么小的一条船上有12个代表,到建党80周年的时候全国已经有6500万党员。文章一共2600字,提到了46个船字。第一次开会在船上,会后毛泽东同志乘船南下回湖南,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同志乘船从香港回上海,长征中红军一条小船过金沙江,直到改革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中国这条大船“调”过头来,这就是利用“船”的意象,是先意后象。

刚才讲了立意求高、求深、求新;意境是求形真、情浓、理明,造成一种美的境界,那么意象就是:求奇、求巧、求绝。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梁衡 新闻实践 文章做法 文法 写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