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泉林模式:改变秸秆命运

2016年07月26日 09:32 | 作者:谢靓 刘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沙子里加黄腐酸都能长出植物来

现在,李洪法一跟人聊天,总是三句不离秸秆提取的黄腐酸肥料,比起造纸,这是他更重视的宝贝。而且,因为黄腐酸,他还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了交集。

两年前,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曾出具一份试验报告,关于泉林下属肥料公司生产的黄腐酸水溶肥对水稻的效果影响,试验时间约三个月,地点在湖南湘潭的晚稻田里,试验结论是:该肥料与常规施肥配合施用,能综合提高水稻的产量。

今年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袁隆平还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大秸秆精肥还田新技术推广,破解秸秆禁烧困局的提案》,他在提案中道出了秸秆直接还田的种种弊端,呼吁改粗肥还田为精肥还田。

所谓精肥还田,是将秸秆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相比直接还田,它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这个思路与李洪法不谋而合。

对于自家的肥料,泉林负责肥料技术研发的杨茂峰很有信心,他向记者介绍时说:“你在沙子里加一些黄腐酸肥,都能长出植物来。”

为了证明黄腐酸的功效,泉林做过大量试验。7月17日,在高唐县梁村镇西张村的玉米地里,记者见到了山东省农科院和泉林合作的两亩试验田,从2014年至今,这块地已做过五季试验,记者到现场时,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长势正旺。

随手拔下试验田里施过黄腐酸肥料的一根玉米苗,和一根未施过该肥的玉米苗摆在一起,区别一眼可见:前者根系明显更多,这意味着吸收土壤营养能力更强,叶面也更宽阔,说明光合作用更好,用尺量一量杆部,前者比后者粗了好几毫米。

这两亩田属于西张村村民张家才,一开始,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比邻近没试验的地长得好。张家才指着远处一片玉米苗告诉记者:“那是我叔叔的地,他看我种得好,也买了黄腐酸肥料。”

鑫飞镇十五里铺村的李鲁强也有试验田,他和村里几户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种葡萄,由泉林提供肥料和种植方案。在李鲁强家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了一串串饱满的紫葡萄,撕开皮轻轻一咬,流出的蜜汁一直甜到心里去。李鲁强说,施了黄腐酸肥料后颗粒多了,糖分含量也高了。

试验证明,除了增产,黄腐酸肥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如果常施化肥减少20%,同时施加10公斤这种黄腐酸水溶肥,每亩小麦产量和常规施肥差不多。”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告诉记者。

2015年4月,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张桃林还说,如果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无论对培肥土壤地力、保护农业环境,还是稳定地提高产量以及农产品的品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化肥农药会挥发到空气中,还会通过土壤渗透,污染地下水,这是一个漫长的污染过程,在李洪法看来,黄腐酸肥料是一揽子解决秸秆焚烧、提升地力、农产品提质增产、化肥农药减量的重要一环。

其实,黄腐酸早已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老同志”了,做黄腐酸肥料的并不止泉林一家。但过去,黄腐酸大都从煤矿中提取,价格高、活性差,泉林的秸秆精制黄腐酸技术则攻克了这些问题。李洪法说,泉林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种类齐全,市场价和普通肥料持平,“我们现在年产量60万吨,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量2000万吨,覆盖全国的耕作面积都够了”。

但是,要农民接受见效缓慢的有机肥并不容易,如何推广成了李洪法当前最伤脑筋的问题。在收储秸秆时,他们想出了几亩地秸秆置换一袋黄腐酸肥料的招数,但效果有限。“一个尿素还推广了快十年呢,何况有机肥。”杨茂峰说。

“有的办法再好,在农民那行不通,也算不上好办法”,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温香彩在7月7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观点。袁隆平在提案中则建议政府推广精肥还田要多元化扶持,使秸秆有机肥还田的农民短期不吃亏,长期见效益。此外,他还建议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开展饲料化、基料化探究、示范和推广利用。

其实,多元化利用秸秆,在杜郎口镇北街杜书民那已经实现,他将小麦秸秆卖给泉林,还把一部分玉米秸秆卖给发电厂,其它的留做饲料。

受制于人多地少,近年施肥过量、面源污染、地力退化等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短板。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倡导,以及化肥农药零增长、“土十条”等政策相继出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地力的现实行动,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循环经济的持续发酵,曾靠一“纸”独秀的泉林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后,能在秸秆综合利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编辑:薛鑫

关键词:秸秆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