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马敏:大学要顶“天”,更要立“地”

2016年07月27日 09:03 | 作者:陈亚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服务社会应有“持续性”

“大学的精力有限,我们一定要把服务的‘点’选好,把工作做扎实。这个服务不能只签协议,要具体项目化。每次选好点,就扎进去,做好了第一步,还应有下一步,一定要持续化。”

四川凉山也是华中师大服务的对象。去凉山调研时,马敏发现当地很多人讲彝语,虽然老师也教普通话,但孩子常常不明白意思,更别提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看到此,马敏组织学校老师、学生开发双语教学系统,并选择3个试点推广双语教学。通过这套系统,两种语言可以自由转换。如输入“立交桥”,一点就可以翻译成彝语,而且配有图片,孩子一看就明白了。去年教师节,马敏跟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来到凉山慰问教师。“老师们见我就说,这套系统太好用了,之前一些名词,老师用彝语解释半天,孩子也不懂。现在,‘一点’就好。”

这次慰问,华中师大还为当地捐赠了双轨课堂教学系统,帮助这里的师生实现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愿望。当孩子们在网上一会儿看到来自大城市的老师在电子屏上弹奏钢琴,一会儿又看到同镇另一所学校的小伙伴也在进行异地分享时,既惊讶又兴奋。看着孩子眼睛里自信、幸福的目光,马敏对未来要做的事越发坚定。后来,他又邀请了100多名冕宁中小学老师来学校和实验区实地培训,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何为信息化、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

也正是这次慰问,马敏认识了凉山州政协主席邓显祥。后来,邓显祥主席更是亲自带领凉山州的政协委员们来华中师大进行培训。“我想我们应该把政协干部和委员送到名校培训,名师们的讲课肯定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震撼,从而促使其观念转变、思想提升。”没想到这样一个突然萌发的念头,最后真正得以实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们专门为凉山州政协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一共有两百多个学员,全是政协骨干,包括主席、副主席,而且这里面很多是地方的一把手,或主管教育的领导。”马敏说,培训期间,他们带大家去名校和武汉开发区参观,并请来很多知名专家讲课,不止讲教育、扶贫,也讲如何当好政协委员,如何当好干部,如何加强自身的修养。结课仪式上,邓显祥说:“太震撼了。我们民族地区,最落后的是观念。到了这里,我们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发达,也知道了怎样才能把一个地方发展起来,关键我们观念要开放、要创新。”后来,很多来参加过培训的政协委员和一线教师给马敏写信,说自己收获特别大,并在信中写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思路。“看,这就达到目的了。”马敏说,干部的理念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扶贫才能真正扶到点子上,这就是所谓的“扶智”,毕竟一个好领导,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好校长带动一所学校。

“接下来,我们准备再到凉山去,全面推广教育信息化,在那些没有宽带的地方,还会与企业合作利用卫星转播的方式来解决信息传播难题。同时,我们还要选派干部到凉山挂职,用先进的理念、技术实地带动大家做好扶贫工作。接着,还要在那儿办附中,直接把最好的校长和老师派过去,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马敏及团队说到也做到了。7月22日,马敏与校长杨宗凯带队再次到凉山,与当地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策划、组织学术研讨会,探讨如何助推凉山发展及高校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除此之外,华中师范大学冕宁附属中学也正式开工。对此,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评价道:“教育信息化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华中师范大学对凉山教育的支持非常精准、富有实效。”

“一所好的大学,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发展,还要起到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在服务社会的路上,马敏希望学校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将每一步走好、每件事做好,自然会看到成效。

记者手记

不忘“初心”

“在人生每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这是马敏督促自己的座右铭,也是他给学生的寄语。

回看之前60年的经历,他无不是在践行这句话:做学生时,就好好学习;做知青呢,就好好种地;后来,当工人,就拧紧每一颗螺丝钉,当一个称职的工人;到了大学,又继续好好读书,认真做一个好学生、好的教书匠、一名称职的学校“大家长”。当问及何为“称职”,他想了想说了句很平常的话:“以生为本,以师为先,兢兢业业办学,老老实实做人。”

是的,一句很平常的话,平常到几乎每一位校长都会说。可是说起来简单的话,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一所几万人的大学谈“以生为本”。“我提倡了十几年,如今,我们做到了。”马敏说,学校各个部门每做一个决定,都会想是否方便了学生,是否能帮助学生成长。如学校建起了学生事务大厅,学生大学期间所有事务都可以在这一间“房子”里完成,“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好务,绝不给学生添麻烦”。

“‘以生为本’的前提是跟学生搞好关系,解他们之急、之需。”为及时了解学生需求,马敏和校长一起搞“校长午餐会”,只要在学校,平均两周就邀请几名学生来一起吃午饭,边吃边聊。因为是全校报名,随机筛选,“中奖”的学生可谓是万里挑一。每次吃饭前,被选中的学生都会跑到其他宿舍、班级询问大家的问题、困难,然后有准备地来跟校长们“谈判”。“提出问题前,他们总会说,我们是代表很多学生来提建议的。”聊起这些小细节,马敏脸上满是掩藏不住的笑容,他说自己看到了学生的责任感、独立和平等的意识、敢于表达的勇气,“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希望的吗?”

此外,马敏和校长每学期还会和学生进行两三次网聊,所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提问。有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信箱或秘书等直接来找马敏,无论是题词还是参加社团活动,抑或是私人聊天,只要学生有要求,他向来是随时见。就算是在开会,他也会特意告诉学生:你们稍等一下,我开完会马上来。“学生在我这儿,从没吃过闭门羹。所以,他们也愿意跟我聊。”

在马敏看来,学生这种主人翁意识要尊重。因此,哪怕再忙,他都会联系相关职能部门马上回应:问题要怎么解决,解决不了,那就讲清楚为什么,以后怎么办……有次,有学生代表同学们来跟马敏“谈判”:太热了,别的学校装空调了,咱们为啥没有?“学校已经准备装了,但电容量不够。”解释完客观原因,马敏又跟学生代表商量,要不把体育馆开放给大家住,那里有空调,“你们看这样可以吗”?学生们想了想,点头同意。就这样,最热的两个星期,学生们就跑到体育馆住,而这也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以生为本”就是唯学生是从吗?“不是。”在这个问题上,马敏有自己的原则。他记得有一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找来,说毕业考试英语太难,大家很多都过不了,根本毕不了业。怎么办?放水让大家毕业?“为学生好不是无原则降低标准。”马敏组织老师给这批学生专门辅导,之后又重新命题、组织考试。后来,学生欢欢喜喜来找马敏:“马书记,我们都毕业了!”

除了帮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马敏还有个坚持了11年的习惯:每年9月份,他这位“家长”都要跟四五千名新生坐下来聊聊,讲“开学第一课”。没有空洞的大道理,没有生硬的训诫,面对一张张迷茫的脸,他就笑着,跟大家讲讲自己的经历,聊聊进入大学如何实现角色转变,再听听大家的困惑。有人统计,有一年,一个半小时的“课堂”,学生自发鼓掌90多次。最近,马敏到广东参加华中师大的校友会,好多学生要求跟他合影,“马书记,您的第一课对我们影响太大了,至今记忆犹新。”

尽管没系统学过如何当校长或党委书记,但做过老师的马敏坚信,教育的精髓不变:爱学生,真奉献,以心换心。而他,也怀着这样一颗“初心”,在“称职”的路上一步步走着。(陈亚聪)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马敏 全国政协委员 服务社会 精准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