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牡丹亭》

2016年10月12日 16:07 | 作者:田东江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汤显祖在文化上的巨大贡献,非其传世名作《牡丹亭》莫属。

《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一道,合称“临川四梦”。江西临川,是显祖的故乡。当年,这部伟大作品上演之后,用时人沈德符的话说,叫作“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近人吴梅先生评价:“此剧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为从来填词家屐齿所未及,遂能确踞词坛,历千古不朽也。”

牡丹亭,实际上无关“牡丹”,而是特指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所以,全部55出剧本的内容关乎一个“情”字。汤氏夫子自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当然,许多人不会认同,相反会认为自己才最重情感,才最有哀怨无处悲鸣。时人冯小青就留下这么一首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读过《牡丹亭》的人都了解剧情:少女杜丽娘私出游园,在梦中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逝。柳梦梅赶考途中拾到丽娘画像,神魂颠倒,“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杜丽娘亦通过“魂游”,从“惊梦”而“寻梦”。如董每戡先生所言,柳梦梅越玩画越爱画中人,跟杜丽娘越忆梦越爱梦中人一样;爱极了画中人,便只希望梦到她,也跟爱极了梦中人,就只希望见到他一样,事奇,情真。终于,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成夫妇。但这桩“人鬼情未了”的婚姻最后得到杜父认可,还经过了相当波折,甚至闹到了皇帝那里。

杜丽娘的父亲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紫袍金带”,夫贵妻荣,母亲是“封大郡”的官太太,这种家庭出身,注定丽娘要被培养成三从四德式的贤妻良母。放在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文化背景上,我们对这种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苛责什么。因此,在和私塾先生陈最良研究丽娘该学些什么的时候,爸爸说还是《诗经》吧,“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于是,丽娘的第一课便是《关雎》。不料事与长辈愿违,丽娘把《关雎》视为一首热烈的恋歌,以为“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因而启蒙的直接结果,就是演绎了传诵后世的“游园惊梦”。在这出曲文中,又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第十出《惊梦》的这一段,堪称这部名剧中的名句,因为又经过《红楼梦》的二次传播,更尽人皆知。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闷闷的林黛玉隔墙听到里面在练习戏文,唱的正是《牡丹亭·惊梦》这一出。因为“素习不大喜看戏文”,林黛玉“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但是,“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因有所谓“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感慨什么?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属于不容易碰到的“四美”,但在这里,“良辰美景”后面却接着“奈何天”,“赏心乐事”后面却接着“谁家院”,就改变了“四美”的原本性质,变成了逝水流年,不能自主,不要说林黛玉,小资一点儿的都会触景伤情。

周贻白先生认为,“就按这一支曲子来看,汤氏的才情,那是无法否认的。其造句之纤巧,用意之深远,也是为同时一些传奇作家所不及的”,但是汤显祖却不大遵守曲律。以这曲《皂罗袍》而言,第一句应当是“平仄平平仄平平”,而“良辰美景奈何天”却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牡丹亭》中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因此与汤显祖同时期的王骥德便批评他:“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另一位沈璟说得更不客气:“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但汤显祖本人并不这么看:“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他还有一首《七夕醉答君东》:“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玉茗堂,是他的斋号。就是说,汤显祖不是不懂得“合律依腔”,而是不愿为格律束缚,后世毛泽东的诗词正有此种遗风。

这几年,由白先勇先生倾心打造的昆曲《牡丹亭》横空出世,令欧美也为汤显祖“惊艳”“疯掉了”。在不改变原著浪漫的前提下,新版《牡丹亭》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全部由年轻演员出演,因而有“青春版”之誉。自明迄今,《牡丹亭》便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则白氏新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值得推崇。(田东江)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汤显祖 《牡丹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