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40年三代人的大学梦 折射中国社会教育理念变迁

2017年06月06日 16:03 | 作者:侯静 | 来源:北方网
分享到: 

1977从零开始备战高考

1977年夏,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消息传到广西已近年底,距离高考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远在广西的天津知青王致远听到这一消息时已经36岁了,他的孩子都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令他无比兴奋的是招生简章中明确写明,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王致远一一比对着自己的身份,他看到这里面没有写对家庭成分的要求,更没有限制年龄,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在当时的年代,家庭成分似乎决定着人们的命运,王致远之所以要去参加高考,在他看来这是多年以来亲历的最公平的一次机会,没有因为他家祖辈留下的“特殊身份”而被抛弃在外。“机会或许就这么一次,万一能考上呢?”王致远一直觉得自己行,而爱人是不看好的:“放下书本多少年了,还要参加高考?再说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岁数了。”

当年高考举办是12月23日、24日,那时的中国,甚至连这么多人的试卷纸张从哪来,都需费一番思量,何谈复习资料?“第一年恢复高考,没有习题更谈不上经验,真是连复习什么都不知道。”王致远回忆着那时的经历,“听说在广西,只有南宁的书店有复习资料销售,在当时的情况下,跑一趟南宁就得好几天,时间不允许、经济更不宽裕。”

南宁的冬天气候比起北方要暖和许多,王致远迎着冬日的暖阳,带着妻子为他准备的干粮,走进了朝思暮想的考场。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在作文中,特别提到了粉碎“四人帮”的难忘时刻,文章中既有革命口号也有亲身经历的故事,批判的同时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向往。数学考试,王致远拼命挖掘着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停地在草稿纸上写写算算。“‘文革’对教育战线的破坏,所谓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远没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王致远说。当时大多考生面对考卷“相面”,考生与题目的关系是: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

当年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王致远成为其中之一;当年全国高校的录取人数是27.3万人,录取比例不足5%,幸运的是王致远是其中之一。那一年,他暂别妻儿,回到北方读大学。

王致远是高龄考生,本以为到了大学后就是同学里的老大哥,让他想不到的是叔侄同班成为校园一景,一同宿舍室友竟然比他还大3岁,高考时已近不惑之年。同学们都知道自己能够从几百万人中脱颖而出不容易,因此格外珍惜这样一个机会。“大家的底子都差,因此走进大学后才开始真正地学习。”他说。教室、寝室要强制熄灯,不然同学们会通宵达旦地看书,熄灯后在路灯下、厕所里还有人在学习,这是77级在校园里留下的深刻记忆。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感慨,命运是从那一天开始改变的,每个人都对那个突然出现的机遇心存感激。”王致远说。知识改变命运,这话一点不假。毕业之后的王致远从边陲小镇被选调进自治区首府,落实政策回津后,也成了单位重点培养的高级工程师。“当年我们同班的同学,有些成为政府官员,有些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搞科研,有些已经出国,而我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王致远为自己参加过高考而欣慰。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三代人 中国 社会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