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侯云德:阻击传染病战场上的一线“老将军”

2018年01月08日 15:16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如果“非典”再来一次,你害怕么?

这个问题让许多人不觉一愣。悄然间,2003年那场席卷全国的疫情已过去15年,“突发传染病”对中国人而言似乎变成了有些陌生的字眼。

然而,平静的背后,H5N1、H7N9、H1N1、MERS……凶险的新发病毒在近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的侵袭,在我国,由于织就的一张传染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大网,抵挡住病毒一轮轮攻击,才得以让瘟疫消弭于无形。

侯云德院士,正是那个参与编织大网的功臣老人。

f44d305ea48e1bbd232e09

自79岁扛起“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的大旗,这位中国分子病毒学的奠基人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把晚年所有的精力投入其中,在与传染病对抗的战场上不曾退让半步,只因为“为了民生,科学家就该站在斗争最前列”。

1月8日,他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红证书。

这是共和国的最高科技荣誉。

掌声如春雷般响起,献给这位89岁仍镇守中国人传染病健康防线的“老将军”。

“这个叫侯云德的年轻人是谁?”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我只是做了点实实在在的事,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会议室里,谈及自己的获奖心情,侯云德语调平和,言辞简短。皮肤白皙、鲜有皱纹、眉毛乌黑、耳聪目明,时光似乎对这位耄耋老人格外厚待,他多数时间安然静坐,只在同事和后辈盛赞时,露出些许微笑。

“侯老师就是这样,他极少接受媒体采访,更很少谈论自己。”侯云德的学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段招军说,“但当你仔细去了解他的科研经历,你就会发现, 很少有科学家能像他那样,一个创新接着一个创新,一个高潮连着又一个高潮,始终做那个站在前沿的人。”

“了解侯院士你就会明白,如果将病毒比作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狱魔鬼,那他就是当代人间降魔捉鬼‘活钟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武桂珍说。

1958年的初冬,一位英俊的中国青年敲开了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的大门,他就是29岁的侯云德,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被选派留苏的人才来到了莫斯科,专攻病毒学。

f44d305ea48e1bbd232e0a

侯云德早年留学前苏联留影/资料图片

甫一进所,侯云德就引起了导师的注意。研究所每天四点半下班,侯云德就“赖”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继续学习,直至午夜地铁发出末班车,他才赶回住处。久而久之,他成了全研究所最晚下班的人,门卫干脆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了他。

一天,研究所突然“炸开了锅”,所里动物室的实验用小白鼠竟一下子死光了。症状陌生,病毒未知,令苏联专家大感挠头,侯云德也在默默琢磨。几番查找文献,他猛然注意到,小鼠的传染和死亡特征与一种少见的病原体——仙台病毒相吻合,为了证实推断,他急忙找到小鼠样本,反复尝试,最终在实验室里成功分离出了病毒,并立即报告给了导师。“一个新来的中国留学生竟有这样的本事!”侯云德的发现震动了整个研究所。

侯云德没有满足。小鼠的症状令侯云德怀疑仙台病毒对人也有致病性,他顺藤摸瓜,研究越来越深入,最终首次发现了仙台病毒在血清学上存在两个型别,证实了他的猜测,同时,又在1961年 首次发现了仙台病毒可使单层细胞发生融合的现象,成为国际上最早发现细胞融合的科学家之一,并间接推动了国际上“划时代”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诞生。

围绕着这些发现,侯云德在留苏期间发表了17篇论文。由于频频发稿,前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特地跑到研究所问:“这个叫侯云德的年轻人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

鉴于他的优异表现,前苏联高等教育部于1962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前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的留苏学生中极为罕见,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研究所几十年的历史上,也前所未有。

f44d305ea48e1bbd232e0b

侯云德与博士导师戈尔布诺娃合影/资料图片

在庆祝侯云德荣获博士学位的宴会上,所长对他苦苦挽留,他的导师热泪盈眶地说,“侯云德博士是我从事科研工作30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这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病毒所的荣誉!”

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一颗为国效力、归心似箭的心。

编辑:位林惠

1 2 3 4

关键词:侯云德 病毒 传染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