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王贵如:呈现生活 讴歌大美

2020年04月03日 13:34 | 作者:王贵如 | 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 

作者:王贵如

由青海广播电视台和北京三多堂传媒公司联合拍摄的大型文化纪录片《大湖·青海》,是近年来青海题材纪录片创作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该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青海广播电视台相继播出之后,受到广泛的热议和好评。

《大湖·青海》重在呈现生活。第一集《生灵》着重表现青海湖及环湖地区的生灵,展示生命孕育和希望滋生的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集《家园》通过对祭海、过春节、跳“於菟”等民俗风情和守护水源、转场搬迁、搭建牛毛帐篷经堂等事件的铺陈,生动地展示了青海农牧民生活的图像和生活的情境,颂扬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守望和建设。第三集《世界》主要记录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天佑德车队车手张志善等人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抉择、勇于创新、勇于追梦的心路历程,从中传达出这样的讯息:而今的青海,正在改变昔日的遥远和封闭,向整个世界敞开了大门。三集纪录片就这样由自然而人文,由生命而生活,由家园而世界,完成了它颇具匠心、环环相扣的演绎,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多元、立体的青海。《大湖·青海》有着丰富的镜头语言,每集之中又都能看到大小景别的适时切换,微距与鸟瞰的转换,乃至质朴真切的空镜。

很多纪录片,都有一个具有承载力或牵动力的核心事件。有了这个核心事件,作品所要表达的话题,连同话题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这一核心事件串连起来。《大湖·青海》没有这样的核心事件,但它并非杂乱无章的生活现象的堆砌,它的叙事依然有条不紊。何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另辟蹊径,他们为作品找到了一个具有延伸价值和发展空间的生长点,找到了一个如同格律诗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从这个点入手,再用“扯棉絮”或“滚雪球”的方法,越扯越长,越滚越大。就在这“扯”与“滚”之中,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都囊括进来。青海湖显然就是《大湖·青海》最适宜展开和延伸的生长点。片子从青海湖切入,逐步向周边以至更远的地方辐射,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合理的叙事结构。初看,你会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散”,忽而海南,忽而海北,忽而又到了黄南或海西。细细一想,又觉得它不“散”不行,没有这个“散”,就肯定不会有作品取材上的广泛自由,也不会有内容上的饱满充实。好在有大湖的牵引和制约,时空跨度虽大,片子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仍然是集中而又明晰的。这个中心思想就是,表现青海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追求和努力,讴歌青海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这,应该就是《大湖·青海》的“神”。这一内在的“神”恰恰就蕴含于作品外在的“形”、外在的“散”上。如此说来,《大湖·青海》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

纪录片以人为核心,它的主题是人,是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大湖·青海》自始至终都把注意力放在人的身上。在小人物、微切口、大情怀的制作模式下,创作团队精心选择了十多个普通人作为纪录对象,并以“短、平、快”的叙事策略,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命运。无论是甘子河畔的野生动物协管员尖木措,还是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雨都要按时转场的牧人马拉加和他的爱人卓玛;也无论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牧民摄影家乔丹,还是对普氏原羚关爱有加的吴永林,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专注、对家园的一往情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平常的事件,鲜活的细节,让这些人物可感可知,可以触摸。简陋的着装,淳朴的笑容,未经雕琢的平白语言,无意间的回眸一瞥,乃至面对镜头时的一丝扭捏,被定格在没有摆拍的镜头里。凡此种种,都是摄制人员在现场的纪录。它既体现出创作团队客观、写真、严谨的创作追求,也于无形之中拉近了片子同观众的距离,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的把握问题。纪录片固然需要有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需要有对于个体生命和个体表现的观照与描述,但在有限的篇幅和长度之内,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宜过多。如果说,《大湖·青海》还有缺点和不足的话,那么,在我看来,这个缺点就是,它涉及的人物似乎多了一些。人物多了,就不容易浓墨重彩地集中刻画,其中有些人物,就不免会给人以匆匆而过、意犹未尽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青海电视台拍摄过一部纪录片《青海湖之波》,该片获得了1994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时隔二十多年之后,青海广播电视台又与北京三多堂传媒公司联袂打造了这部得以在中央台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大湖·青海》。两部片子都以青海湖和周边地区作为聚焦对象,在思想意蕴和艺术表现上也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它们的成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青海确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富矿区,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有志于纪录片创作的人们,在这精彩纷呈的土地上,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作为地处青藏高原的民族地区,青海具有同其他许多地方迥然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紧紧抓住我们的特色来做文章,就能扬长避短,创作出具有土特产味道的节目。而往往是这样的节目,才最有可能冲出小峡,走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精神世界。毫无疑问,打特色牌,以特色取胜,永远是我们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的不二选择。

《青海湖之波》从策划、拍摄到制作完成,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大湖·青海》则用了三年。这样严肃认真、精益求精,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的创作态度,这样顽强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作风,对纪录片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对纪录片创作者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王贵如)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青海 纪录片 大湖 生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