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两会“眼睛”连接庙堂与乡野

王小丫:想让民众关注两会 两会须先关注他们

2014年03月13日 09:48 | 作者:崔丽 王梦婕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民生困境正是两会议题

  居庙堂之高的两会,并没有忘记处江湖之远的乡野。事实上,普通民众的困境,正是代表委员的议题。“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人”,民生之忧,正是施政所向。

  今年两会,王小丫重点关注的就是“棚户区改造”问题和养老问题。“因为‘住有所居,老有所依’是民生保障的底线。”

  这呼应了庙堂之上的关切。

  对保障房建设,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十二五”规划里,已经确定要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今年两会上,“保障房建设”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人统计,其中有227个字专门谈到保障房,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关于养老问题,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据王小丫梳理,在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至少有80份专门关注了养老”。

  关注聚成合力。以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房建设为例,今年以来,包头居民裴建军的命运已经改变——从“20平米挤了三代人”的棚户区,换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他身后,则是包头近3.1万同样正在告别棚户区的群体。在辽宁阜新、黑龙江哈尔滨,王小丫说,她看到了一个个“裴建军”,正在政府兑现的承诺里,安居乐业。

  曾经在李克强总理镜头中蹦来跳去的“小屁孩”,如今已和爷爷一家搬进了新居。在宽敞明亮的新居,烫起卷毛头的“小屁孩”偎在小丫怀里,一脸顽皮。

  “我很高兴能记录下他们的脸,从悲到喜。”王小丫说,“经常有人说‘两会与我们无关’,但是在一些你所不知道的角落里,人们命运的改变,正得益于两会的鼓与呼。”

  对这种“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能量,即使是习惯于“拍砖”的网民,也相当认同。王小丫记得网民“多事的猫”在节目后留言:“城市建设,在拆建、去留间选择,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勇气,也测试着城市管理者的悲悯之心。”

  好“眼睛”离不开思考

  当然,当好一双“眼睛”,离不开思考。

  王小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在采访多地棚户区改造中,发现了共性问题——资金压力如何解决?未来资金链如何保障?

  “我记录的那些城市中,经济实力都不算强。面对‘资金紧缺’和‘改善民生’的压力,主政者们也希望在两会上找到答案。”她说。

  比如,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就坦言,改造棚户区的76亿资金,“很大一部分要靠银行贷款”;包头市市长包钢推算,按照目前的棚户区改造进度,3年内,包头每年要拿出20%的财政收入;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也苦恼于同一件事:“老矿区”阜新的棚户区改造面积,占全省的30%,但财政收入只占辽宁省的1%,“再干900多万平方米(保障房),投资估计200亿元以上,资金问题越来越难解决。”

  这些问题,王小丫也带上了两会。会场上的记者,多数习惯于围着高官“问风向”,但她是“带着一肚子问题”来的,专门找经济专家、金融专家以及与这些省市有关的代表委员来寻找答案:“代表(委员),您给出出主意?”

  有人总结,王小丫的“两会”,从来都是有面孔、有互动的。正因为此,“老百姓也开始关注两会了”。

  王小丫说,14年来,她曾经在演播厅里“跑过”两会,连线“跑过”两会,也采访代表委员们“怎么开会”。但如今,她悟出了一句话——想让老百姓关注两会,两会必须先关注他们,“这是一种温暖的互动,也是一种良性的建设”。

 

编辑:顾彩玉

01 02

关键词:王小丫 棚户区 乡野 保障 眼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