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喜与忧

2014年07月29日 15:45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小额贷款发放现场

小额贷款发放现场

 

  7月底,正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发放新一轮贷款的时间,记者近日在赤峰市乡村近距离了解了当地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实际情况。

  公益性小额信贷因其面对乡村贫困人群金融扶贫的成效和贴近底层的特点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是身份不明、筹资困难等因素也越来越考验着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直达“田间地头”的贷款

  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图力嘎嘎查,乌云斯琴家院内,5个妇女坐在桌子旁,满脸期待地看着中和农信项目管理公司的信贷员杨勇。

  “你们知道发放贷款给你们的是哪个机构吗?”“家里人是否同意你们借款?”“如果到期还不上怎么办?”杨勇抛出一连串问题。

  “除了放款,还要让她们知道贷款的程序与常识。”杨勇告诉记者。

  发款的程序颇多,比如回答常识类问题、提供身份证件、递交申请、按手印(签字)、家属访谈,此外还要去农户家里实地考察,核实所有信息后,信贷员现场发放扶贫贷款。

  “我们现在是中和农信的二级客户,今年可以贷款1.2万元。”乌云斯琴高兴地说。中和农信将小额贷款农户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对应的贷款金额为8000元、1.2万元和1.6万元。如果农户信誉好、还款准时,可以上升至三级客户。

  “去年给羊建了个新场棚,今年得修一下旧场棚。”乌云斯琴家有153只羊,除了修建场棚,还用一部分贷款给自家开的小商店进货。

  乌云斯琴曾试过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但需要楼房抵押。她家只有3间土房和3间小房,不符合条件。去年她从村里找了4个妇女,采用“五户联保”的形式贷款8000元,分10个月还,每月还908元。

  她告诉记者,有了公益性小额信贷这种无需担保、直达“田间地头”的贷款,每年家里可以增收数千元。到今年7月,5个妇女全部准时还款完毕,凭票据她们还可以获得当地政府扶贫贴息贷款优惠。

  中和农信品牌总监王静艳告诉记者,从他们这里贷款的很多都是农民、牧民、小经营者,“我们的宗旨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中低收入家庭依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所以我们的门槛很低,不需要任何抵押,还上门服务,一个电话就可以了。”

  中和农信巴林右旗农牧户自立服务社主任高永利介绍,自去年7月运营至今年6月,他们已经累计发放贷款1376.98万元,有效客户1656户,均为妇女客户,还款率100%。

  平等合作的扶贫

  乌云斯琴的丈夫从门前树上摘下杏子请大家吃。杨勇拒绝了:“我们有规定,连水都不能喝一口。”

  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简称“昭乌达协会”)秘书长霍桂林认同这个原则,他告诉记者:“你喝了一口水,下次可能就会是一根烟、一顿饭、一顿酒,工作怎么开展?”

  昭乌达协会在赤峰市算是“老牌”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至今已运作17年。目前,资产约为3800万元,贷款余额达3300万元,有效客户5100个,还款率在99%以上。

  昭乌达协会在赤峰市4个贫困旗县区的20个乡镇开展小额信贷扶贫业务,共有17名信贷员。信贷员王鸿雁现在负责400个客户。王鸿雁的上班时间几乎都花在路上,最远的客户有100多里路。每周,她不停地走访调查、收款、放款、宣传农村金融知识、回办公室记账。

  昭乌达协会深谙规避风险之道。霍桂林告诉记者,机构杜绝盲目放贷,有“九不贷”原则。同时,审、贷、收分离。协会还发明了“小额信贷保险”,以贷款额的千分之三购买保险,其中,千分之二由贷款客户支付,千分之一由机构支付,一旦发生无法还款的情况,可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做了10年业务,王鸿雁和她的同事们觉得,与农牧民打交道,并非施舍,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提供“一种有尊严的、超值的服务,不是同情是合作”。

  同样,协会的服务定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强调扶贫”调整为“强调可持续发展”。

编辑:牟宗娜

01 02

关键词: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 信贷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