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喜与忧

2014年07月29日 15:45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多样化的自身发展之路

  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机构在赤峰当地开展的服务风生水起,有力推进了当地基层的扶贫工作。这些机构自身的身份各不相同,也有着多样化的发展方式。这种机构多样化的自身发展之路,使得当地的公益性小额信贷侧重点各不相同,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中和农信是一家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全资控股的社会企业,强调“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同等重要。”这家机构的前身是由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于1996年设立的“小额贷款试点项目”。2008年,正式改制为“中和农信公司”,从项目化运作转为机构化运作。

  王静艳介绍,该公司的市场是“中西部县级及以下贫困地区”,至今已累计发放贷款80万笔,总额达68亿元,覆盖全国15个省区的112个县,贷款余额为14.5亿元。

  另一家在当地从事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机构———赤峰市安信永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主要为低收入的个体经营者、贫困的劳动者提供金融服务。今年5月,公司的股东变更为商业性的投资控股公司,在3轮股东增资后,这家企业注册资本金达1亿元,累计为5700多名客户提供贷款5亿余元。截至目前,公司贷款余额为1.1亿余元。

  在中和农信看来,转制创新是必要的,产权清晰、团队稳定的公司在进行市场化运作时带来的高效率,是公司大幅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和农信与安信永代表着小额信贷机构公司化转制的成功案例,但公司化改制并非唯一道路。霍桂林告诉记者,昭乌达协会的成功恰恰源于其社会组织的身份。

  昭乌达协会是赤峰市妇联下属机构,身份为社会组织。从创立至今,机构始终保持属性不变。霍桂林说,机构担心改制会偏离当初设立的“服务贫困妇女人群”的目的。

  身为社会组织,相对就较容易得到其他有关机构的支持与捐助,这使得昭乌达协会的发展之路,成为一条捐赠与合作的道路。

  2004年以前,昭乌达协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先后实施扶贫与妇女发展项目、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并获得日本政府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项目的支持。

  从2007年开始,美国格莱珉基金会项目、世界银行流动小书屋项目、美国扶贫济困基金会项目、壹基金、赠与亚洲能力建设项目、美国我开公司小额信贷项目、德国复兴银行小额信贷发展项目等先后与昭乌达协会合作。“一家地级市的二级机构能持续获得国际机构、大型基金会的资助,本身就是能力的证明。”霍桂林说。

  身份与融资难题的困扰

  虽然公益小额贷款在贫困地区的金融领域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其本身却存在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农村金融的空白点非常多,我们75%的客户都未从金融机构(除农信社)借过钱。现在公益小额贷款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从事公益小额贷款多年,王静艳对其前景非常看好,“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但是‘小贷’在总量上还要形成规模,否则惠及的人口有限。”

  但是身份和融资难题,却限制了公益性小额信贷等发展。

  昭乌达协会虽然发展很快,但资金规模仍然较小,“小额信贷机构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渠道。”霍桂林说。而且由社会组织开展此项业务在法律上并无明确规定,有点“擦边球”的味道。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数千元至1万元左右的小额贷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若要提高贷款额度,又需要小额信贷机构持有更多资金。霍桂林坦言,希望在融资和机构能力提升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此外,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虽然从事的是金融领域的工作,却不属于金融机构,因此所得税和涉农贷方面的税收优惠以及金融企业所涉及的优惠都不能享受。安信永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朱彦彦告诉记者,尽管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公益性质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仍不确定,融资、优惠等都受到很大挑战。“如果要扩大对农牧民帮扶的规模,势必要进一步融资。”她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益性小额贷款机构的合法身份需要进一步明晰,不应呈现“模糊”状态。

编辑:牟宗娜

01 02

关键词: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 信贷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