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每次20人左右的小规模会议,如何影响决策?又有哪些问题是“双谈”关注的?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直接向部委提出意见

2015年02月09日 07:15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原标题:双周协商座谈 委员怎样当智囊?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每隔一周的周四,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大都会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下称“双谈”)。2013年10月重启的“双谈”,至今已经召开26次。高规格、小主题,重落实,使“双谈”的效果十分显著,产生的意见已经多次影响了决策。双周协商座谈,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重要的部分,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智库”。每次20人左右的小规模会议,是如何影响了决策?又有哪些问题是“双谈”关注的?

  设立

  首次政协常委会提出“多开一点座谈会”

  1950年4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召开双周座谈会,前后举行114次,后因“文革”中断。63年后,全国政协创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并且形成制度。前者强调学习沟通,后者突出协商议政。

  为何在这个时机创立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党的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先天带有浓厚民主协商色彩的政协必然成为主阵地。

  俞正声刚上任,在第一次常委会上就提出“政协工作怎么干?”他提出多开一点座谈会,以界别为基础,专题协商和对口协商相结合,采取座谈交流的形式,增加工作的频度,扩大委员参与度。

  就这样,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全国政协创立了“双谈”。

  这种双周座谈的形式其实并非首创。

  1950年4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召开双周座谈会,参加人民政协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推举的代表及全国政协常委为主体参加。直至1966年7月共举行了114次,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俞正声指出,“双周座谈会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要总结好、利用好其中的宝贵经验。”而“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双周座谈会的继承和创新”。

  虽然只多“协商”二字,但是两个会的内涵并不一样。历史上的“双周座谈会”强调学习与沟通,今天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更突出协商议政,每期都有主题,参与者也是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2013年9月18日,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意味着“双谈”这一形式的制度化与日常化。《办法》规定,双周协商座谈会一般每两个星期举行一次,安排在星期四下午,每年举行20次左右。

  形式

  俞正声在外视察时 为能参会曾建议会议改期

  “双谈”最常邀请的部门是财政部,高达10次之多;国家发改委、人社部次之,达到7次;教育部6次,住建部5次,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各4次,民政部3次。通过这个平台向部委提出的意见都是十分直接的。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一般每次会议邀请20人左右,包括委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算下来参会的委员一年将近400人次,一届下来参会的委员就有2000人次。

编辑:付鹏

关键词: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政协 全国政协委员 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