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丘树宏:心中永远的中山

2017年02月21日 09:07 | 作者:记者 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弘扬中山文化

2016年12月18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近2000名台湾观众不时鼓掌欢呼,舞台正上演着由丘树宏担任总编导、总撰稿的原创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桂山下,兰溪畔,江水绿如蓝;春来春去咸淡水,沧桑说千年;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声声惊世诤言横空出世,一串串落地春雷轰天炸响……”简练却富有深意的歌词引起台湾观众的共鸣。说起半个月前的台北演出,他依然很兴奋。“这次演出我们过去的只有一些歌唱家,交响乐团来自台北大学,合唱团则是台湾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是一次‘两岸’合作的精彩演出。”

在市政协主席这个职务之外,丘树宏还有另一个角色———诗人,他的手机平日里除了通信联络之外,多用来写诗,把感受随时记录下来。不过,这样会不会显得“不务正业”?“完全不会,而是恰恰相反,因为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一直身处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场,见证着时代的点点变化,用诗歌来贴近现实、记录时代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丘树宏说。

早在1980年,丘树宏就已经开始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因为“天生就好这一口”。多年来,他已出版十余部诗集、人文社科著作,这几年更创作了《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等十几部大型史诗,获得郭沫若诗歌奖、中国最佳年度诗集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艺奖等多个奖项,并当选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而现在,在政协这个平台上,能把工作上社会人的角色与自身自然人的角色融合在一起,丘树宏感到非常幸福。

交响组歌《孙中山》创作于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丘树宏一直想创作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作品,用文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他决定提起笔来,仿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走向复兴》的形式,策划创作一部表现孙中山的音乐舞台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塑造孙中山的音乐形象。

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丘树宏强调的是创新。“通常,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或从‘点’的角度,体现孙中山某个时期、某段经历、某种思想、某种精神;或从‘线’的角度,体现孙中山的人生历程。而从‘面’的角度,即以‘横向’来表现孙中山的文艺作品是一个空白,于是我从‘面’出发进行全新的尝试。”由于多年的关注和积累,创作进展很快,最先完成的是一首《世界潮流》。丘树宏把这首歌词寄给了著名编剧王朝柱,没想到不久后王朝柱告诉他,“我们刚刚完成后期制作的电视剧决定换用你的歌词,重新制作主题歌。”这就是后来由廖昌永主唱的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主题歌“世界潮流”。

《孙中山》的呈现方式是多媒体交响音诗,追求中国传统也突出岭南特色,同时兼及西洋风格。比如,《翠亨村》一节,艺术家们采用了珠三角特色咸水歌的形式,还专门配备了高胡演奏。高胡音乐一起,少年孙中山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亲切可见、触手可及。而大型LED视频则以直观的画面,感性十足地烘托出了孙中山伟大而平凡的形象。从2011年开始,《孙中山》走到北京、广州、香港、台北、吉隆坡等城市,不过,在丘树宏的心里,它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因为“《孙中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挖掘、继承、弘扬和利用好孙中山文化的一种尝试,任重道远。”

2007年,经丘树宏提议,中山市提出了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对此,丘树宏解释道,孙中山文化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以及以上三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遗产。有助于推动我们走出一直以来将孙中山纯政治符号化的僵化认识和误区,进而从人文和“大文化”的角度活化对孙中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市政协工作的重点,已经取得很多成果。比如推动将一年一度对孙中山诞辰日简单的纪念活动,扩展为纪念周,进而提高为孙中山文化节;设立“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获得中宣部批准,填补了国内文学奖的空白等等。

丘树宏的希望是:积极挖掘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以孙中山文化为载体,凝聚华侨华人,致力把中山市建设成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国际交流的平台,建设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丘树宏 孙中山文化资源 孙中山文化 华侨华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