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政协协商

贵州省政协精准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模式初探

2017年07月11日 07:53 | 作者:张宝川 赵彤 黄静 白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黎平县是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的帮扶点,也是省政协办公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县。2016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省政协机关的对口帮扶点从毕节市七星关区调整为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纪堂村,孟彦镇岑湖村,双江镇双江村和坑洞村。5个村435户1200多贫困人口,省政协的目标就是通过“1244工程”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5月11日,王富玉又一次来到黎平县调研,给村干部和贫困户鼓劲儿。

“‘1244’用的是党政机关+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的办法,不怕卖不了,就怕养不好。”

兰焕珍是肇兴镇厦格村“1244”养殖基地的示范户,夫妻俩对养鸡格外上心:早晨8点上山给鸡喂饲料,中午11点、下午3点各喂一次,三顿饲料之间还加两次青草。下午5点开始捡蛋。

这个朴实的侗族汉子,不仅有一双勤劳的手,还有一颗柔软的心。

供两个儿子上大学,小女儿10岁,正上三年级。兰焕珍经济上一直没翻身。

“这么辛苦,还让女儿上大学吗?”

“女儿学习挺好,只要考得上,我就供她哩。”指着贴了满墙的女儿兰阳艳的奖状,兰焕珍轻声地对记者说。

像是给自己打气似的,他翻开每天的记账簿算起自己的养鸡账:“我家存栏272羽,每天能捡220枚左右,卖蛋能得264元,除去买饲料72元,每个月能收入5760元。按“1244”的标准给我补足400只蛋鸡,靠养殖绿壳蛋鸡实现小康,我信心十足。”

厦格村“1244”养殖基地离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肇兴侗寨不远。可侗寨的旅游资源并不能让周边村民都过上富裕生活。沿着陡而狭窄的盘山路行进,蓄满水的梯田就像跌落在山间的一把把镰刀,泛着微亮。

“九分山林、一分田”的贵州不缺荒坡林地,这些靠天靠水的田地搭鸡舍养鸡更有价值。

贵州的海拔、纬度、清凉的气候最适合养殖绿壳蛋鸡。

过去是养牛为耕田,养鸡养鸭为油盐。现在只有把小小的绿壳蛋做成大产业,才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6年5月,省政协将厦格村19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纳入“1244”工程,镇里4名负责人和56位干部全都进驻养殖基地。帮着村“两委”成立了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协调了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带领群众做规划、探水源、建鸡舍。山坡上,40多个建在绿荫下、花丛中,通风好、设施全的鸡舍,就是干部们和贫困户“拧”在一起,干了5天5夜建成的。

“1244”在双江村落地,让一筹莫展的周运平看到了希望。“养绿壳蛋鸡是个好项目,老婆原来在县城打工,也回来和我一起加入专业合作社。现在要紧的是每周去养殖点学技术、喂好鸡。”

“鸡妈妈”快语催鸡账“ 鸡爸爸”柔肠念娇子

“鸡妈妈”和“鸡爸爸”没什么关系,但是都和鸡有关系。他们是贵州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也就是“第一书记”。没有他们,再好的项目也是空中楼阁。

车子开上岑洛山坡,青山翠岭中,远远就看到一面党旗红艳艳地迎风飘扬着。这里是厦格村绿壳蛋鸡养殖基地。但见,山坡下、草地上、绿树下、翠竹间点缀着一栋栋用竹皮结成的茅庵草舍,一群群鸡正在觅食,嬉戏。

“有点像别墅啊!”记者问。

杨华笑得灿烂:“那是鸡别墅。以后我们就是要把养殖和旅游结合起来,客人到这里既可以吃到美味营养的绿壳蛋,又能亲近大自然。”

2016年省政协向帮扶的五个村派出了包括杨华在内的5位驻村干部。他们被村民称作政协来的“第一书记”。

村头一块难得的平地,上面是木竹搭建的鼓楼,下面几条磨得油光的长条凳。这就是厦格村村民的“议事厅”。杨华召集大伙跟本报记者聊起了养鸡那些事——

“嬴茂清,你年轻,你先说。还有什么困难?”

这个和秦始皇一个姓的侗族小伙子挠挠头,“嗯,下雨天鸡容易拉肚子。”

“拉肚子怎么办?”

“那就得赶紧隔离治疗啦。”

“你还有什么想法?”

“还想扩大规模,养一两千只。”

气氛活跃起来,笑声不断,一些年纪大的村民还和记者换烟抽。

刚开始可不是这样。

“去年4月来这里时,还是光秃秃的荒山坡。”杨华一路介绍着。一年多前,开着自家的保时捷豪车、穿着带着“破洞”的短裤的杨华,在黝黑的侗民、破旧的民宅、坑坑洼洼的村道中间显得分外扎眼。面对“经得住穷,挨得起饿,能苦熬,不能苦干”的贫困户,她有些“黔驴技穷”。

主要是人家不信你。

基地采取集中养殖模式,要求参与养鸡的贫困户轮流上基地喂养。有人嫌基地离村子远,不肯来。

杨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和村支书一起上贫困户家做动员,把省政协的帮扶政策掰开揉碎跟大家讲,慢慢地说动了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

厦格村养殖基地所在的岑洛山处于三个镇的交界处,归属三个镇,“鸡鸣三镇”。为了完善基地养殖条件,通水通电没少费劲。可是,养殖户们发现,一会没水了一会没电了,怎么回事?到处找原因。原来,其他镇的村民不愿意水管电线从他们那过,偷偷给剪断了。杨华上请示下汇报,左右协调,最后,肇兴镇政府出钱把山坡上的地流转下来,这才解决了问题。

杨华陪同记者来到厦格村,刚走进贫困户兰明金家的大门,他就迫不及待跟杨华报喜:“昨天捡了157枚鸡蛋,应该能卖一百八九十块钱。”

“通过这次驻村蹲点帮扶,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接地气。一个月有20天在这里和当地村民同吃同劳动,非常忙碌但很充实。”

杨华快人快语,是个热心肠。来厦格村驻村不久,她就联系企业为村里的小学校安上了篮球架、乒乓球桌。

“李总,快点来收鸡蛋吧,天热放不住啊,再不来鸡蛋都孵成小鸡了,明天必须来哈!”长发及肩、衣着时髦的她扯着嗓子对着手机叫着,催1244扶贫发展有限公司的人来收鸡蛋。

村支书赢文修对杨华是既佩服又心疼,“看着一个女同志整天在山上跟我们一起风吹雨淋日晒的,很不忍心。但很多事情都需要她帮我们拿主意、协调沟通。”

“下雨天,鸡爱拉肚子,是球虫病。在鸡喝的水中放点技术员配的药,注意隔离,问题就不大。”杨华向一旁的记者介绍着,俨然半个养鸡专家。

“晚上刮风下雨,就会担心山上的鸡会不会生病。跟朋友聊天三句话离不开鸡,微信朋友圈里总发鸡的事,朋友们都叫我‘鸡妈妈’。”

豪车和时尚的衣裙点缀在破旧的农家院落和黝黑的侗民中,此时却成为一道和谐的风景。

厦格村有个漂亮的“鸡妈妈”。双江镇坑洞村有个年轻的“鸡爸爸”。他叫袁野,省政协机关派驻到坑洞村的“第一书记”。

坑洞村里的绿壳蛋鸡养殖基地24个标准化鸡舍已经建好,第一批有12户贫困户参与“1244工程”。

“贫困户都很有积极性,也很勤劳。之前修的鸡圈小了,要求按照新的标准修建,村民们二话不说拆了重建。”

这个帅气的80后小伙子已经硬当当担起“1244工程”帮扶群众的重任。他跑县扶贫办汇报项目计划,申请帮扶资金,给村里争取来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

“这下,买鸡苗的钱就有了。”

作为第一书记,他负责的事情不少。从村里到镇上10多公里的山路,从来没骑过摩托的袁野买了一辆二手四轮摩托,经常白天夜里两头跑。有一回,摩托车坏在了半山道上,袁野只好走回镇里。后来换了辆二轮摩托,山路陡弯道多,一次遇到下雨路面湿滑,他被摔得够惨,现在想起还有些许后怕。

“鸡爸爸”在城里真有个6岁的孩子。驻村一年来,只有周末能回家。孩子在幼儿园摔跤受伤,送进医院缝了好几针,可当爸爸的却没能赶回去。“虽然妻子很理解支持,但心里总觉得亏欠孩子。”一路上乐乐呵呵给记者介绍“1244工程”的“鸡爸爸”这时有些伤感。

李月成情迷绿壳蛋 省领导青睐致富经

“1244”———为了做好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省政协艰辛摸索了5年。

精准扶贫战在贵州打响,全省各党政机关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李月成犯了愁:“省政协一没钱二没权,扶贫拿不出干货来,老百姓不买账。怎么办?”

李月成是贵州省政协秘书长,负责省政协机关的扶贫工作。

话说早在2011年的时候,贵州省委明确毕节七星关区为省政协办公厅的挂帮联系点,李月成带着大家把两个村的390户贫困户的情况了解个“底朝天”,两个村,5年间他去了80多次。

李月成这人不喝酒不抽烟,连茶都很少喝。去村民家里,他习惯拎一大袋瓜子。“边磕瓜子边聊,跟老百姓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李月成说:“选产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选他们喜欢做、又做得了的项目。”他当过县长、州长,一直抓农业和扶贫工作,“上面领导让养什么就得养什么,养牛、养马、养蚕、种杜仲……有的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有的养殖技术复杂,后续既没有技术指导也没有销售支持,最后农民们放弃了,干部们失望了,领导们也无奈了。”

帮扶点调整后,在毕节七星关帮助不少贫困户脱了贫的“这只鸡”又来到了黎平。这次还成了有身份证的“鸡”———“1244工程”。

于是,大山深处的鼓楼下、风雨桥上,人们经常可以看见李月成拎着一袋瓜子和贫困户拉家常的情景。细心的村民计算过,从去年4月至今,月成秘书长已经来过19次。被称做“1244工程”的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成为黎平县5个村村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在“这只鸡”身上,李月成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说,扶贫工作要用心去扶,要和困难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们要保证他们赢,不能让他们输,因为他们“输不起”。这两年,他像着了魔似的,逢人便推销他的鸡。

“为什么一定要400只鸡,不能多也不能少?这里有学问。”

李月成向记者解释,多了,超过了贫困户的饲养能力;少了,起不到扶贫的作用。为了这个是“三”还是“四”还是“五”的数字,李月成请教了好多专家,做了多次试验。

从2012年省政协的帮扶点毕节七星关,到2016年黎平的5个村,养殖、种植,什么品种、多大规模,省政协和农户一起实践、跟专家共同论证,不断摸索、反复调整,形成了一个切合实际、全程贯通、精准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1244”为山区群众产业精准扶贫指出了一条新路。黎平肇兴镇党委书记杨香勇直言,“我们是做来赚的,不是做来看的。贫困户养殖绿壳蛋鸡,1个鸡舍不够用,鸡少了农户不上心,也达不到小康标准。建多了群众成本上有压力、管理上有困难。建2个鸡舍能把成本降到最低,每个鸡舍24平米,装下400只鸡,按平均产蛋率50%算,年收入4万元以上,贫困户完全能够实现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小康。”

“一改革、八到户”是省政协探索制定的“1244”运作机制和运行标准。改革村“两委”弱化现状,成立合作社,由省政协补助30万元,订鸡苗、订材料,启动绿壳蛋鸡养殖产业。村级经济发展有平台,组织帮助贫困户有手段。“八到户”就是项目扶持、技术扶持、价格扶持、市场扶持、干部扶持、能人扶持、资金扶持和品牌意识实践到户。

今年3月,“1244工程”被贵州省委改革办和法制办评选为2016年度贵州全面深化改革专家特别推荐典型案例。

绿壳蛋,绿壳蛋鸡,成天挂在秘书长的嘴边,这也感染着省政协机关的每一个人。“买一只鸡是扶贫,买一个鸡蛋也是扶贫”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家也乐意吃这种来自大自然的蛋和鸡。

“今天在采访时,有村民把你们比作亲人……”

“我们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好,给他们做了一点点小事就记在心上,他们是那样淳朴,可亲可敬。”

这是采访兰焕珍后,记者和李月成的对话。

今年60岁的李月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头卷曲着朝天冲的头发,有点像他的人生。这位贵州农村成长起来的苗族干部,29岁就当了普安县县长。“娃娃县长”此后担任过贵州省黔西南、黔东南、黔南三个民族自治州的副州长、州长等职务。

31年过去了,他还只是个厅局级干部,他的很多部下都成了他的领导。

对此他毫不遗憾,“官当到多大才算大?”

今年60岁的他,按正常情况推算,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鸡”工程。

“不过,退了休我也还要抓这个项目。也许那时会更有时间。”

2012年,他写了一本书,叫《民生7+3》,所谓“7+3”就是要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钱用、有水喝、有医保、有学上,还要有肉吃、有火烤、有酒喝。

他说,这“10个有”就是他当官的目的。给老百姓做点事,这个官才当得有意思。

贵州省政协办公厅的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委书记陈敏尔、省长孙志刚、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政协办公厅创造的精准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在全省推广。”

“全省各单位都像政协办公厅这样抓扶贫,攻坚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月成秘书长是带着强烈的群众感情在做事。”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绿色优质农产品促销工作实施方案》,其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以“生态鸡”(乌骨鸡、土鸡、绿壳鸡蛋、土鸡蛋)、食用菌、黑毛猪、关岭牛和时令蔬菜、火龙果等水果为代表的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库,充分发挥政府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创新产销对接机制。

“1244工程”正当其时。

但是,李月成还不满足,发誓要让他的鸡不仅“名”三省,甚至“名”全国、“名”世界。为此,他还自己编了一段广告词:

“一天要吃两个蛋,要吃就吃绿壳蛋。”

编辑:刘小源

01 02

关键词:政协 扶贫 贫困户 养殖 绿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