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李衍柱:引领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

2017年09月21日 16:51 | 作者:李衍柱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对于优秀文艺作品,马克思认为是“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反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认为是“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毛泽东认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中关于作品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优秀作品的特点、构成和审美功能等问题,提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点。他认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作品;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而创作出来的佳作;是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风格新颖独创的作品;是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精品佳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与某些文艺思潮中流行的“无主题、无情节、无典型”的“三无”观点相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佳作中创造的“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些关于优秀作品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审美性和实践性。

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艺术家创作出了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引起世界广大读者产生思想共鸣的伟大作品,以不朽的精品佳作树立起世界文学艺术高峰的亮丽丰碑。一个民族文艺复兴、发展繁荣的首要标志是它培育出的文艺巨人和超越时空的传世佳作。如国外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中国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牡丹亭》《西游记》《红楼梦》等。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示。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谈到莎士比亚的作品使他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投身于人民的文艺才能创出精品、攀上高峰

怎样才能创作出精品佳作?作家艺术家应走一条什么样的创作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人民的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家艺术家要自觉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艺成果。要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心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点赞了柳青、路遥、贾大山这些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作家,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从文艺的“高原”向“高峰”攀登,用自己的心血、智慧和才干,孕育和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而又享誉世界的精品佳作,塑造出更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谱写出海内外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国梦而绘制的最美、最壮丽的时代画卷。

编辑:位林惠

01 02

关键词:文艺 文化自信 民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