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唐绪军:新媒体高歌猛进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6年06月22日 09:22 | 作者:郜晓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6年6月21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报告认为,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政策推动下,我国互联网经济崛起,网络舆论影响政府决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加速推进,新媒体进一步深度嵌入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与隐私保护、微信谣言传播、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使互联网治理与舆情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唐绪军

唐绪军

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唐绪军,结合报告的研究发现,就当前中国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媒体“两微一端”、新媒体产业发展、媒体融合、互联网治理和舆情管理、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等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观点和对策建议。

记者: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7.8亿,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新闻接触和使用呈现什么新的特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何影响和塑造新闻传播的发展格局和态势?

唐绪军:根据我们的调查,96%的人平时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77.4%的受访者每天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17.8%的人一周多次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手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获取平台。调查中,68.3%的受访者回答主要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信息;其次是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57.8%);第三位的是通过微信朋友圈(48.3%)和微信公众号(45%)获取新闻信息;第四位的是通过微博(35.3%)获取新闻信息。88.6%的受访者下载过新闻客户端,五成以上的受访者手机上的新闻客户端数量在3个左右。

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微一端”成为当前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主要选择。受众在哪里,媒体就应该去哪里。根据我们的分析和归纳,以“两微一端”为媒介的新闻传播发展态势呈现出这么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多元互动,也就是有来有往。比如《人民日报》的新浪微博平均每条信息可以获得两三千的转发量和评论量。二是话语杂糅,人格化交往。“两微一端”的传播话语既有文字、视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共存,又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交织,尤其是年轻群体创造的种种流行语,更有技术语言与人文语言的混合使用。诸多媒体的“两微一端”开始以人格化的称谓进行身份构建,如《新京报》公号自称“新君”,《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自称“岛君”等。三是矩阵化结构。表现为媒体在“两微一端”上做业务分拆,细分粉丝、矩阵互推,形成多层次的覆盖力。如《人民日报》拥有各种微信公号56个,《青岛日报》拥有各种微信公号20个。基于“两微一端”的传播矩阵建设,塑造出多时间点,多层次级,合力化、分众化的传播新格局,带来了媒体传播力的稳步提升。四是可视化传播。“两微一端”所发送的新闻信息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能更充分地呈现新闻内容,调动用户的各种感官,便于用户更好地理解信息内容。其中,“数据可视化”和“H5”成为当前两种非常流行的传播形式。五是精准推荐,个性化定制。个性定制是新闻客户端所特有的功能,新闻客户端也由此做到了贴近化和个性化。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可以通过推荐引擎技术解读用户阅读习惯从而实现精准推荐。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时代所没有的。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关键词:唐绪军 新媒体 机遇 挑战 网络舆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