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陶西平: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2016年08月03日 09:09 | 作者:陶西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倡导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来,一共发表了3个关于教育的重要研究报告,这3个报告对全世界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个报告是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下简称为《富尔报告》)。在当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这个报告充满了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该报告认为:教育要服务于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把人们带入了学习化社会。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报告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第二个报告是1996年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德洛尔报告》。在世界经济走过七八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退而又恰逢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期望21世纪经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够有所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所以这个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这个报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对我们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个报告就是新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在这个报告的序言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提到,“我们在21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应该如何组织学习?这本出版物的思想便是由这些问题有感而发。我确信,我们今天需要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

如果说《富尔报告》是倡导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德洛尔报告》是倡导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那么《反思教育》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提出了人文主义价值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为什么提出人文主义价值观?

我认为这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处在“两个失衡”的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人与人关系的失衡”。例如,环境的恶化、全球变暖已经带来了现实的灾难;贫富分化加剧、战争恐怖活动。第二个方面,我们也在经历“两个变化”的时代。第一个变化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给我们未来的发展也提供了机遇;第二是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地球扁平化。所以两个失衡两个变化合在一起,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也给我们提出了发展的机遇: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需要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2. 什么是人文主义教育观?

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出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这意味着超越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因此,人文主义教育观一方面强调能力,一方面强调社会正义,强调全球的持续发展和和谐。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平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教育的价值观应该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一致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一项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这17项目标若得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所保障。这17项目标总的精神是把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包容性提升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三者结合在一起。

维护和增强个人和其他人在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该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生存在自然与社会中的权利,这一权利应该获得保障和尊重。我们需要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突破认知、情感和伦理等传统的二元论思维。

报告还认为要消除认知与其他学习之间的矛盾对立,对于教育至关重要。就连侧重于衡量学校教育学习成绩的人也不例外。强调只关注学习成绩是不行的,人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品质。所以要提出一个更加全面的评估框架,超越传统的学习领域,应该包括人的社交和情感学习、文化和艺术等各方面的全面提高。在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知识、学习、教育就需要重新定义了。

3. 对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我们现在讲个性化学习,主要讲个体的发展,而这个报告中提出应该增强个体对于社会甚至全球负责任的行为,就是社会责任感,与个性化同样重要。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各种变化及紧张不安和矛盾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由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新的知识前景。这种变化要求人们努力探索促进人类进步和保障人类福祉的各种途径,包括承认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的多样性,以及需要支持多样化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

4. 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

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应该是一套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应以此为基础,采取综合方法落实全面教育的目的和组织。这种方法影响到学习过程的设计,以促进相关知识的习得和服务于全人类的能力培养。人文主义方法让教育辩论超越了经济发展中单纯的功利主义作用,着重关注包容性和不会产生排斥及边缘化的教育。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依然是学习的核心力量,以实现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认为如果单纯讲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那就太狭隘了。但是这就挑战了现在的主流发展言论。当然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观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我们必须记住,课程框架是把广泛的教育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过程联系起来的桥梁。所以要让课程框架具有合法性,制定教育目标的对话过程,必须做到普遍参与和包容,要更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来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课程政策与课程内容应该以社会和经济正义、平等和环境责任原则为指导。

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流畅的一体化学习方法,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机构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并延续终生。教师现在应该成为学习的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我们还应为教师提供更具吸引力、更加激发人的积极性以及更加稳定的生活条件,包括薪资和职业发展空间等。假如我们不想看到因兴味索然而导致全球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受到削弱,就必须这样做。

5. 复杂世界中的教育决策。

教育决策需要应对目前的复杂问题;需要认识和应对正规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差距;需要在跨越边界、职业和学习空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里,承认和认证学习;需要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反思公民素质教育;需要联系可能出现的全球治理形式,来认识国家教育决策的复杂性。我们国家正在探求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学历互认,因为在一个全球化世界里,这是人才流动的必要条件。

6.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

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老师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虽然传统的高校模式面临“移动学习”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等的挑战,但实体教育并不会消亡。某些人预测,教师职业注定会逐步消亡。这些人称,新的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实现更广泛的知识传播,提高可获得性,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机会急速扩张的同时节约资金和资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取代实体教育。

通过这两个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理念体现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理念的变革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所以教育创新不是简单的传统教育方式上的改变,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创造。我们的教育创新,既要勇于突破现状,又要善于借鉴国内国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减少、避免失误与失败。要在反思中协调,在协调中前行。

(本文内容根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在第三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上的发言而编辑整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陶西平 教育 反思教育 交流 借鉴 创新 教育创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