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上海幼升小调查:“幼儿时期的一次高考”

2017年06月20日 17:03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 

私立异军突起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局面,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

当年夏天,上海长宁区新世纪中学和新世纪小学、黄浦区明珠高中、闸北区杨波中学和杨波外语小学从公立中小学转制,被称为公立转制学校。

之后几年,公立转制学校不断增加。这些学校自筹经费,教师自聘,法人自主管理。政府负责前三年的基本办学经费,三年后断奶,但学校的公办性质不变。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学校急需改革,尤其是作为改革前沿的上海,大家都对下一代教育有着急迫的需求。但在公立学校中进行的教育改革,难以突破“铁板一块”的状态。

另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当时,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发达国家水平的二十分之一,不到亚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享受着公立资源,却能由学校自主管理、自筹经费的公立转制学校,无疑是可以进行教育改革的阵地,也能释放政府的一部分压力。这些进行转制的公立学校,也往往不是那些声名在外、实力雄厚的学校,而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

政府为这些学校提供了场地、校舍,租金极低,并且在建校之初给这些学校提供了一笔经费。比如,闸北区在1993和1994年给杨波中学拨款50多万元,长宁区在1995年给新世纪小学资助了50多万元。

为了鼓励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和师范毕业生去公立转制学校工作,各区教育局采用了“借调”的方式,即教师档案、工作关系挂靠在公办学校,编制在区教育学院,工作时间算教龄,工资则由这些公立转制学校解决。

为了给各个公立转制学校打响牌子,几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接近退休年龄的资深校长,被各区教育局邀请去这些学校担任校长。比如,徐汇区向阳小学两位十分着名的校长王小平和吴瑞莲,就前往身为公立转制学校的世界外国语小学,主导了建校工作。

世外的校舍已建好了两年。之前,这是一个新小区的配套学校,但因为小区地处偏远,入住率低,校舍空置了两年,没有校长愿意前往建校。公立转制之后,王小平和吴瑞莲都被这种新模式打动,愿意前去试一试。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上海 幼升小 调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