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徐芑南:一生做好一件事

2017年08月17日 14:33 | 作者:罗旭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科技报国的担当与信念

近段时间以来,相信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的事迹刷屏了。

黄大年在回国后的7年里,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这些成绩的集中取得,离不开黄大年几十年如一日对科研技术的潜心探索和钻研,更离不开他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其实,黄大年的事迹,在我国科学界中并不是个案。广大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和家国情怀。科技报国的担当与信念,不仅涌动于黄大年的心中,更一直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心中澎湃。

“我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青藏高速公路建成一个‘样本工程’,让西方科学家看到,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能够做成。”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汪双杰这样说。

8月5日起,为了绘制青藏高速公路的施工设计图纸,汪双杰的团队已经全部开赴野外。每一米的地面都要钻孔、测量,绘出不同图纸,每25米要打一个桩子……从格尔木到拉萨1100公里的距离,就要这样一步一步量过去。“科学来不得半点虚的,重大科技突破是建立在一点一滴上的实干上的,是建立在无人区也要精益求精的认真上的。”汪双杰说。

西藏自治区至今没有被全国高速公路网覆盖。建设青藏高速公路,是几代冻土科研者的梦想。高原冻土区在西方国家被视为“工程禁区”,青藏高原冻土区又有其特殊困难性——这里是高海拔低纬度高温多年冻土区,夏季融化冬天凝固,是全球多年冻土最不稳定区。在青藏高原冻土区修高速公路,相当于攀登公路工程的“珠穆朗玛峰”。

汪双杰对于解决青藏高原上的交通问题有着特别的切肤之痛。这要从1984年春天说起。当时,作为受交通部委托的唯一技术人员,刚刚毕业的汪双杰受命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修筑通往全军最高边防哨所神仙湾的边防公路提供技术支持。就是在这次出差期间,他的母亲患病离世,等他接到电报通知时,已是一个多月后。半年后,当他赶回安徽老家时,母亲坟头已是草色青青。

这是汪双杰与青藏高原的第一次结缘。从此以后,但凡研究院承接的西藏公路勘察设计项目,他总是主动争取前往。30多年来,他跑遍了进出西藏的条条国道,对西藏公路沿线常见不良地质灾害有了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并在青海省的高原冻土区主持修筑了共玉高速公路。正是有这样的磨砺与积累,汪双杰才有底气说:“我们完全有信心,为西藏修通一条高水平的高速公路。”

要抛弃很多荣誉和利益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各地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人才流动也日益频繁。但是汪双杰却说:“我就是因为在同一岗位上坚持了几十年,才敢于挑战公路工程的‘珠穆朗玛峰’。”

汪双杰认为:“重大科技工程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需要在长期积累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取得突破。”

2017年6月26日,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列“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复兴号”从里带外,由体到芯,全是由中国科技一手创造。中国高铁迎来崭新的时代——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

中国高铁跨越式发展当然离不开科技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介绍,高速铁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科学技术集合,从理论到设计,从动力学到材料学,从机械制造到网络通信等诸多领域,都要精益求精,密切配合,追求极致。他指出:“都说‘一生做好一件事’不容易,这句话在高铁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

有人说,科研工作者要“板凳甘坐十年冷”,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事实上,在重大原始创新领域,往往“20年也磨不了一剑”。黄大年、徐芑南、尹海卿、马晶、汪双杰、何华武……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卓越,才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这中间,要克服多少别人想象不到的困难,过程很痛苦、很漫长,要抛弃很多荣誉和利益的东西,还很可能永远走不到彼岸,但他们坚持下来了。但也正是这样一群人,统领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把中国科研水平不断推到国际一线行列,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科技大国地位。

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的“安专迷精神”,于他们而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理性选择。他们用行动表明,有一种科学精神,叫“一生做好一件事”。

编辑:位林惠

01 02

关键词:中国 科技 徐芑南 蛟龙号 潜水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