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为了那一片华语天空

2014年02月16日 10:32 | 作者:纪娟丽 | 来源:《使命》
分享到: 

  新闻梦想缔造凤凰神话

  说起凤凰卫视的创立,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

  15年前,香港。初创的凤凰卫视面临重重压力:创业时间短、资源不多、人员匮乏、政策严控……再看看受众,那时,港人都免费收看亚洲电视和无线电视,而对于一个来自香港的卫星电视台,想进入中国内地开辟市场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刘长乐选择了另辟蹊径和拾遗补缺。

  经过市场调查,刘长乐发现了一个值得惊喜的观众群体:大学生、商人、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关注时事的市民。这是一个拥有部分权力、金钱和知识资源的中产阶层,他们对新闻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而在当时的内地,国际新闻和台湾新闻的报道一直是浅尝辄止,无法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于是,刘长乐选择这两大卖点作为凤凰卫视的突破点。

  选择了新闻资讯作为立台之本后,刘长乐又定下了“三名政策”,即名主持、名评论员、名记者。有了这些基调,新闻要怎么做?刘长乐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积极、善意、建设性”。凤凰倾注着刘长乐极大的精力,几乎一半的节目栏目都是他起的名字,包括《锵锵三人行》、《时事直通车》、《有报天天读》等。

  事实证明刘长乐思想超前,极具战略眼光。

  2011年3月,日本地震,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刘长乐遥控了一场出色的新闻战役。李淼、闾丘露薇、黄海波、秦枫等名记者第一时间赶赴日本现场报道,也是在第一时间,凤凰资讯台打通了直播,取消了广告,连续直播了3天,举全台之力,动用了120到150人。“之前有一次台湾大选直播,因为节目有广告冠名没法调整,老板发火了,说节目先做,广告的事由他去协调。所以这次我们根本不用请示广告部。”凤凰资讯台执行台长董嘉耀说。

  对新闻的绝对尊重和重视,凤凰正是这样起家的。1997年9月,直播黛安娜葬礼;2001年9月,持续报道“9.11”事件;2003年,直播伊拉克战争;2004年3月,深入报道台湾“大选”……正是如此,凤凰卫视在内地及港台名声鹊起。

  新闻是一项专业而需要激情的事业,刘长乐对新闻的热情影响着同样有新闻理想的凤凰人。他曾说,自己是一个疯子带五百个疯子,他首先是个超级疯子,才能踢着五百个疯子往前走。这个疯就是疯狂的“专业主义激情”。只要有大的新闻现场,凤凰一定在现场,这是凤凰人的共识。也正是这种专业主义激情,维持了凤凰的口碑—— “大事发生看凤凰”。

  凤凰汇集了两岸三地知名的新闻人,这首先就是个神话。有人说,凤凰是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在自由宽容的社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花。

  这话是有道理的。

  “刘老板就好比种了一棵梧桐树,提供了最好的土壤,有空气、水、阳光,等待一只一只凤凰飞来。他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挥的环境。”凤凰卫视副台长吴小莉这样描述刘长乐,“我们凤凰聚集的都是同一类人,都是那种有理想、有激情、想为世界做些什么的人。”

  “锵锵三人行做了13年,他从来没说过我应该干什么,从没要求我接受过某个嘉宾,他可能是特别害怕伤了你的创造性和自由感。因为他知道他说话的分量,他说让你缩一寸,你可能就会缩一尺了。”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说。

  来自两岸三地甚至全球华语媒体精英荟萃凤凰,凤凰人都真切感受到,做华语媒体,没有比凤凰更宽松同时又具有全球视野的平台,每个人都各取所需,内地来的,少了很多束缚,而从港台来的,会发现自己的眼界还有影响力扩大了。

  正是在这样一块宽松的土壤下,凤凰卫视一路走来,如今,凤凰卫视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语电视,香港凤凰卫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拥有六个电视频道、互联网、周刊、出版、广播、教育和户外电子大屏幕等多元化的媒体集团和上市公司。

  几年前,一位做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在博客中说:凤凰是天外有天的参照物,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一枝独秀的报春花,求同存异的媒体纽带,冷眼旁观的第三只眼睛。我们应该庆幸凤凰在我们身边,感谢凤凰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刘长乐看到这篇博客后说:“我们还是受之有愧!”

 

编辑:罗韦

1 2 3 4

关键词:刘长乐 凤凰卫视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