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张巨龄:依然憧憬壮如花

2016年06月03日 09:48 | 作者:李苑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张巨龄的韧

张巨龄出生于1941年,是家中的老幺。他自小成绩优异,之后进入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的前身)中文系学习,立志教书育人。

大学的四年,身边的同学更多地关注政治风潮的此起彼伏,而张巨龄却依然执着于学业。他不断地学习与充实,因此打下了牢固的知识根基。

然而正当学业完成时,张巨龄却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当时北京市大兴县一个叫作“礼贤中学”的偏远农村学校任教。

离开学校,背上行囊,张巨龄从市区坐着火车到了安定站。一下车,四周满眼都是连片的麦田,他沿着土路往南走了15里地,才到达了目的地——礼贤中学。

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但并没有影响张巨龄的教育热情。日常工作的繁复琐碎,也没能阻碍他的继续学习和思考。

“现在有的老师教语文,念一遍,解读一遍,就算结束了,我却以为不只如此。”张巨龄管这样的教法叫“词典搬家”,认为这不是教学。他说:“我不能这么干,我得努力琢磨教法。”这便成就了他著述里所披露的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课堂案例。

在张巨龄的课上,学生们总是兴致勃勃。

不幸的是,“文革”风暴很快席卷而至,张巨龄偏安一隅的教书时光被突然打破。

从1968年起,张巨龄不断受到冲击,不再任课,转而被分配去送粪、挖河。11月的北京,已经入冬,而他还穿着一条短裤,泡在河里打蒲草。

落差是巨大的。但张巨龄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扑倒,不能走上巨光哥的那条路,要坚持学习。

当时,《鲁迅全集》是张巨龄手中唯一的书籍。白天在大礼堂集会的间隙,他抽空翻阅;晚上回到马棚,他就揣摩鲁迅的文笔和写法,为日后的奋笔积累着写作技艺和宝贵知识,把平日里的辛劳和苦闷,尽情释放在私下的偷偷学习中。

而转机也正悄悄地接近这个年轻人。

1972年后,由于语文教师严重匮乏,教学无以为继,张巨龄凭借出色的语文教学功底,开始到相关区、县,以及有关省市做中学语文教师的进修教育工作,讲授《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等专业知识,并多次应邀参加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和自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

1984年,因为工作需要,张巨龄调入光明日报,担任编辑。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张巨龄 语言学家 语文教育家 语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