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阿尔法”上阵,小撒“坐冷板凳”?

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谈“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换人”

2016年03月02日 14:57 | 作者:余晓洁 臧晓程 刘斐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还记得春晚上那位做单手俯卧撑、把撒贝宁累趴下的阿尔法机器人吗?

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无所不能:医疗机器人“大白”、汽车机器人“大黄蜂”、家务机器人“安德鲁”……它们给人治病、替人开车、管人做家务。

有了它们,医生、司机、钟点阿姨……就要失业了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换人’。”

什么是智能制造呢?

徐晓兰介绍,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工业形态,这就是智能制造。其核心是数字化与智能化。

电影里的“大白”之所以“包治百病”,“阿尔法”之所以做俯卧撑不带喘气,就是因为它们有“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内心”。

徐晓兰说,当前,机器人大致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一支重要力量,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将是未来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平台。

听到这里,恐怕钟点阿姨们更着急了……

“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徐晓兰进一步解释说,智能制造并不排斥人工,“例如人机交互技术就是工人与机器实现协同生产。”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只是代替了一些简单、繁重、危险工序中的人工。

简单来说,机器人并不是来“抢饭碗”而是来“帮忙一起干活”的。

“服务机器人可在居家养老、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等难题。”徐晓兰说,“总的来说,智能制造或机器人并未对社会就业率带来较大挑战。”

“有些领域,机器人正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徐晓兰补充道,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是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自身发展就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它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未来,越来越多的“大白”与“阿尔法”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而要研发、生产他们,则需要我们人类的智慧与技术。“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产品的国内外需求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她说,这些将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智能装备和产品,也将创造大量工作岗位。

在徐晓兰看来,中国迎接机器人时代,需要做足准备:一是要分业施策优化产业规划布局,针对不同产业环节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二是加快推进建设制造业领域标准体系;三是多多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完)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政协委员 徐晓兰 智能制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