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解码“工匠精神”:也许还要有点“偏执”

2016年04月24日 22:26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传帮带’是匠人必须要走的一段路”

19岁那年,戴天方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239厂,成为最早接触数控机床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仅仅4年时间,他就通过自学练就了异形薄壁加工、非圆截面舱体加工的绝活,被同事们称作“戴一刀”。

“戴氏刀法”真正成名是在2012年初。某重要型号产品为保证飞行姿态,要求其外部数米长、形似圆筒的金属蒙皮轻薄光滑。这件几十平方米大小的大型异形舱完全展开后有一辆中型卡车大小,要求3.5毫米厚度,精度误差在0.01毫米以内,难度不亚于在等比例的A4纸上绣花。

要达到这个精度,需要在金属薄壁上布下100多个测量点,边测量、边调整、边加工。而这个数米长的金属异形件远远超出厂里最大工作台的控制范围,加上金属外皮薄,在固定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形。

这让有着20多年加工经验的戴天方也有些束手无策。一天,戴天方脑中忽然闪过玩击鼓传花的一幕。一个全新的加工定位方法出现在他脑中:改变过去以工件一端作为唯一基准点的测量方法,在加工过程中,以上一个操作点为基准点,测量出下一个加工点,依次传递,直到所有点完成精度指标。

编写了100多组程序,换了100多次定位,用完了800多公斤钢铁材料,换了几十把刀具……在经过11天不间断加工,戴天方和他的工友们完成了国内该类构件的首次试制。

“我就像跑了一场高水平的400米跑,一直在高速冲刺。”戴天方说。交工那天,他热泪盈眶。

今年是戴天方与机床打交道的第26个年头,他经手的金属件已过万件,亲历了我们国家近年武器装备的研制、定型、批产的循环。“每逢阅兵,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经过天安门广场,我就觉得值了!”戴天方说。

“手艺人一生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他说,“传帮带”是匠人最后要走的一段路。

戴天方当年入厂学徒不久就觉得操作已经很流畅了,有点“飘飘然”,结果在加工一件贵重产品时将封闭的蒙皮铣漏。但师傅没有责备他,而在分析完差错原因后,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前几天,戴天方的徒弟小刘出现操作失误,戴天方做出了与师傅当年同样的选择。

解码工匠精神,既有赖于重拾传统,也有赖于锐意创新。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说。(记者王龙、贾远琨、史林静、王莹、鲁畅)(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工匠精神 五一劳动节 老工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