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为新闻奖评审把好关 为中国新闻界树标杆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工作侧记

2016年08月08日 17:04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建立机制提升自觉,为中国新闻界树立典范

自2014年起,中国记协全面深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改革,首次增设审核环节。今年,正是审核委员会履行这项职责的第三年。

“从近两年情况来看,审核工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认为,一是大大减少了获奖作品特别是获一等奖的作品中所存在的瑕疵,增强了“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二是增强了推荐、报送两个评选环节工作的严谨性;三是对编辑记者起到很大的警示作用,特别是对不少编辑记者的采访作风、写作态度和学习业务的自觉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加了两年审核工作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杨为民深有体会:“今年,很多单位都对报送作品和材料进行了审核把关,新闻工作者的‘精品意识’在增强,明显感觉报送作品质量高于往年。以前感觉每天时间不够用,今年尽管工作量仍不小,但相对轻松多了。”

两年来,上海、湖南等地记协纷纷成立了审核委员会,从地方报送参评作品时就严格把好第一道关;广大新闻工作者把“中国新闻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业界榜样”深植入脑,自觉提升对报送作品的要求,自觉提高新闻作品的采编制作水准。

“我们的审核工作在新闻界引起了震动,促使新闻界提高了报道水平。”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室主任钱莲生说,“今后,应该将审核工作制度化。从眼前看,它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的一项改革创新;从长远看,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对我国新闻事业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构筑科学严谨的审核体系,推出更多新闻报道的精品力作

为确保审核工作的专业性和代表性,今年由42人组成的审核委员会划分为14个审核小组,每小组配备了3名审核委员,确保一线新闻单位和新闻教研机构代表的均等参与。

每年评审工作结束后,中国记协都向社会发布《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案例》,为高校新闻教学研究提供鲜活案例。剖石见玉,淘沙见金。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建伟深有感触:“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标杆,评选出的作品应该让全国的新闻工作者都服气,能够成为新闻界学习的范文,能够在中国新闻史上流传。”

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董强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比作中国新闻业界的“风向标”。他认为:“好的作品从立意到采写,代表着当今新闻发展的最高水平,更指引着全国新闻工作者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为使新闻奖评选向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多位审核委员还提出,全媒体时代,中国新闻奖的评审还需紧贴融媒体报道的特色,从文字、图片、影像等不同维度,参照对纸质媒体、图片和电视新闻等评定方法,制订更加细致的评审规则,进而引导融媒体报道的良性健康发展。(完)

编辑:王沥慷

01 02

关键词:新闻奖 中国新闻界树标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