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25周年:与改革同行

2016年11月01日 18:13 | 作者:杜军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第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中改院从建院开始,坚持公益导向,企业化运作,不要财政拨款,依靠社会力量办社会智库,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1992年中改院就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不要财政拨款,由此走上“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积累,自求发展”之路。但是,公益性一直是中改院始终坚持和不断强化的基本导向。除了密切跟踪研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为决策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报告,为改革培养高素质研究和实践人才外,中改院还自筹经费建设中国改革信息库。中国改革信息库在体改战线老领导、老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抢救性收集了我国改革开放形成的一批重要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以“抢救性收集、系统性梳理、妥善保存改革史料,真实记录改革历史,客观反映改革进程,宣传改革开放,促进改革共识”为目标,建立重大改革决策者、亲历者、实践者访谈影音资料库,目前已经访谈130多位,计划2016年内完成对200位左右重要改革人物的访谈。

恪守知识分子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

中改院作为社会智库,之所以成为“学术重镇”和中国改革研究的重要基地,25年来始终保持改革研究的激情,能在困难挫折面前坚持下来,归根结底来自于领军人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来自于中改院人始终恪守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担当,将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说,“中改院就那么几十个人,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出了这么多成果,并且对我国改革始终如一地执著奉献,这种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中改院的领军人物——被称为“迟改革”、“迟转型”的迟福林院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改革实践经验,出版中英文专著40余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主笔或主持研究形成研究报告70余份,向社会展示了他的学术和政策水平;他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作为中改院的大管家,对外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对内要管好员工队伍,自己还要从事研究和教学。这就不仅需要有过人的精力,还需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再者他为人真诚谦和,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社交能力。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中改院人执着改革研究,舍小我顾大局,竭诚为中国改革开放研究服务。不论是研究工作还是机构建设,永不满足,不断确立新的目标,表现出“不达目标,永不止步”的劲头。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欲望,使研究人员刻苦想问题,用心想问题,敢于去探求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论证新的观点,不断求得研究上和工作上的“新突破”,使得这些年中改院取得的改革研究成果经得起改革实践的检验。

25年来,中改院在文化建设上,始终把改革的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把岗位责任和时代责任紧密联系。中改院人始终如一地从事改革研究工作,享受过成功的欣慰,也承受过压力与困难。一些前瞻性观点,一开始提出并不被人们所接受,还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中改院人始终坚持客观、专业的学术精神,其独到的研究和判断为实践结果所证明,并逐步被社会广泛接受。在追求改革、奉献改革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感的感召下,中改院凝聚了一大批具有同样时代精神的奉献者。有的专家明确说,来中改院就是为了珍惜和爱护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支持中改院义不容辞。

中改院创新人本管理体制,凝聚了一支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中改院强调以民主为本,通过民主制度容纳人才;提倡以创新为本,鼓励创新,还进行以“责任、创新、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建设,建立利益共享和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互助基金、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渠道,保障全院员工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院之初,中改院就倡导“三种精神”和“三个为本”,即倡导刻苦工作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主信用为本、以创新为本,并在中改院人中弘扬光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引导力。25年来,中改院在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思想、意识和共同观念塑造了中改院精神,成为中改院人共同拥护的准则。尽管个人价值取向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中改院人的共识都建立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上——为推动中国的改革竭心尽力,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体现自身的责任担当和价值实现。(人民政协网记者 杜军玲)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成立25周年 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