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之旅开进博山赏琉璃

2014年11月20日 14:52 | 作者:田达治 | 来源:韩美林艺术馆
分享到: 

008 为琉璃设计新样式的韩美林_副本

为琉璃设计新样式的韩美林

 

  在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韩美林艺术大展”上,几件精美的制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琉璃作品深深地吸引了观众。据韩美林先生介绍,当年他与时任中国美协秘书长的戴志祺先生一道来博山,曾经在此呆了几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大量的琉璃和陶瓷作品。然而可惜的是,保留至今的只有现在的十余件。回想起与当年琉璃技师们共同工作的场景,三十余年过去了,他还能随口叫出他们的名字。这其中,有许多人已经过世,韩美林先生也迫切地想赶到博山去再见一见这些老朋友。

 

  韩美林设计制作的琉璃产品曾经作为礼物送给许多国内外的友人,为了说明琉璃制品制作过程的艰辛,他向我们讲述了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时间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时在中国作协工作的韩美林先生把一个刚刚做好的琉璃花瓶送给了吕正操将军,不料当晚就接到了吕正操将军的电话。原来是花瓶退温不足,在半夜突然爆裂,吓坏了将军家的工作人员,以为出了什么事。吕将军风趣地说,“我打了一辈子仗,还没被人炸过呢,想不到被你这个琉璃花瓶炸了!”

 

  琉璃制作的工艺极为复杂,因为琉璃制品是在高温中成型的,在全部工序完成之后,还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冷却退温的过程,如果琉璃制品的退温不足,内外的膨胀收缩系数差异较大,就会发生爆裂的现象。有时即便是已经制作好十几天的琉璃制品,也仍会出现这种爆裂,琉璃制品的制作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琉璃制造是一个“不养老也不养小”的行业。不养小是因为没有几年的功夫,很难掌握琉璃热成型的全部工序,所以刚入行的生手,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地掌握琉璃制作的基本功,在学习阶段,废品率极高,缺一样也不行,就像前文说到的爆裂,即便在作品造型完成之后,也依然会发生,因此能够独立上手操作的工人,基本上都不会特别年青。不养老是因为琉璃制造环境艰苦,又是重体力劳动,守着1400摄氏度高温的炉火,仅凭简单的工具在琉璃胚子即将熔化的瞬间完成造型,为完成一件作品,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用铁管挑起几十斤重的琉璃胚,奔走于工作台和炉火之间,且不说成年累月的工作对眼睛所造成的伤害,单就这份力气,就不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所能适应的。长期从事琉璃制造的老工人,身板虽然结实,但眼神都不大灵光,因此也没办法从事细致入微地雕刻和造型工作。

 

  博山美术琉璃厂的破产对这个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大企业规模生产时期,企业可以拿出资金和时间来进行设计和研发工作,而博山美术琉璃厂的倒闭,使得原本成规模的企业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即便有些人成立工作室和工厂,其设计研发的投入和能力也极为有限。为了眼前的生存,大部分从事琉璃行业的技师只好接下海外来样加工的订单,按订单生产,赚取极为微薄的体力劳动费用,产品附加值完全得不到体现,市场前景黯淡。正是由于琉璃行业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当下琉璃市场的低迷,目前博山本地的年青人大都不愿从事这个行业。以从事琉璃制作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徐月柱而言,连老徐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从事这项工作,这让他一想起来就感到揪心。

 

  盼望着、盼望着,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在时隔二十余年之后,又一次来到了琉璃之乡的博山。这次艺术大篷车的到来,将为琉璃这个古老的行业,带来什么样的生机和希望呢?

 

005 烧制琉璃的高温炉_副本

烧制琉璃的高温炉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6 7

关键词:博山 琉璃 韩美林 大篷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