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变"输血"为"造血" 民革吉林省委会助力脱贫攻坚战

2016年04月22日 09:38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是个朝鲜族聚居村落,位于图们市西北部,距离市区不到10公里,有村民700人左右,常住人口180人,耕地少,村民多在外打工,人口老龄化严重,生产力薄弱,生活贫困。水南村和它的村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摆脱贫困。

2015年12月16日,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到2018年实现“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2016年1月4日,由中共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活动正式启动,吉林省脱贫攻坚序幕全面拉开。水南村的机遇来了。根据上级安排,水南村成为民革吉林省委会的帮扶对象。

“我们一定要想出办法”

接到任务后,民革吉林省委会迅速制定扶贫计划、成立领导小组,积极投入到工作中。2016年1月4日,元旦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民革吉林省委会主委张伯军,副主委郭乃硕、刘勇以及省委会机关同志来到水南村,就脱贫攻坚任务进行对接。

村子有浓厚的朝鲜族气息。村民居住的房屋是传统的炕屋。炕是朝鲜族人民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亲友们在炕上围桌对饮,妇女们在炕上做伙计,孩子们在炕上玩耍。

扶贫组围坐在村民姜东植家的炕上,唠起家常。老人不会汉语,需要村主任老罗一句一句地翻译。

姜东植今年70岁,老伴68岁。他们有一个40多岁的女儿,名叫春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监护。家里受此拖累,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其实,春梅并非他们亲生,是他们收养的弃婴,当时所有人都极力劝阻,但是老两口可怜春梅,决定把她抚养长大。

张伯军鼓励老人一家积极面对生活,表示民革吉林省委会会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扶贫组还送来慰问金,希望能暂时解决燃眉之急。离开时,老人倚在自家的铁门上,目送大家走远,迟迟不肯回屋。“我们一定要想出办法,不能让助人者还生活在贫困中。”张伯军对大家说。

像慰问、资助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方法可能会暂时解决贫困户当前的困难,但是缺乏可持续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带动村民集体经济的发展,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掌握“利器”,真正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水南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扶贫组与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村干部、村民进行了座谈,了解具体情况,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的思路和办法,对扶贫项目、产业进行了探讨。

“水南村耕地、劳动力少,发展农业先天不足。朝鲜民族能歌善舞,传统民族文化保留完整,而且这里交通方便,距离市区、高铁站、高速公路都很近,发展民俗旅游是个很好的选择”。石岘镇中共党委书记杨文一说。

“这里有食用菌养殖基础,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有技术的菌农,但一直‘小打小闹’,没形成规模,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扶。”水南村村主任老罗说。

扶贫组对大家的观点进行了记录整理,收集了大量资料,为之后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基础。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民革 吉林省 脱贫攻坚 水南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