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沉甸甸的户口簿

2016年04月19日 09:51 | 作者:廉维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深化户籍改革“最后一公里”:剥离负载差异福利实现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今的户口簿,作用仍然很大。大处说,买房、上学都得用它;小处说,连装电话都要提供户口簿,因为户口在这里,欠费了,你跑不了。

存与废,无需争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主线只有两条——剥离负载在户口上的公共服务,拆除户口造成的公民福利藩篱,让户口簿轻起来;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宽松的户口迁移政策,合理制定不同等级城镇的个性政策,用更高效公平的户籍政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户口簿动起来。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让所有居住在一个地区的群众,享有公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福利,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秦德君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迫切的是让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以及将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他们的基本住房需求。

全国政协一直以来对户籍制度改革给予了较多关注,围绕这项制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也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和采纳。

早在10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求之时,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就组织过专题调研组赴河北、陕西、四川等地深入调研,提出应“逐步剥离附加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各项社会管理政策”等建议;2011年,全国政协办公厅、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委员视察团赴浙江、四川进行视察,针对当时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多方面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加快推进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积分落户”等办法,畅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渠道等;2013年,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赴福建视察,也曾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改革,有序放开外来农村人口和城镇间流动人口落户限制,分类明确各类城镇落户条件等具体建议。这其中很多建议都在日后政府部门推进户籍改革的具体政策中得以采纳。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改革的突破口在小城镇。”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庄提出,“小城镇中可开发的资源多,发展空间大。通过在小城镇中开放户籍制度,把人口转移到小城镇上来,改变现在来小城镇就业、居住的人少的情况。”同时,刘晓庄提出,要在新的资源配置中,尽量减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城乡差距,注意为户籍制度改革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再因为户口原因而出现新的不公平。

“一定要把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作为‘十三五’期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目标,不能把‘暂住证’换个名变成‘暂时居住证’了事,也不能长期实行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双轨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中央层面要下决心,强力推动,着力推进居住证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程和省际间居住证制度的相互衔接。

“到2020年,应当基本建立以身份证号为唯一标识、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并力争使人口城镇化率(即居住证率)达到50%以上。”迟福林提出。

唯一,意味着只需一个证件就能够证明身份,享有相关权益。有这个证件就能够使平等的“居住”与“福利”挂钩。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等改革举措必须尽快落到实处,这需要强大的财力保障。迟福林认为,国家财政拿一些、进城新居民缴一些、国有企业分红给一些、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共享,形成成本分担机制是目前比较现实的途径。

原先的干群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大部分都已经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逐步拉近,某种意义上,中国户籍改革到了“最后一公里”。王太元认为,下一步中国户籍改革的方向是更科学、高效地消除附加利益、赋予合法权益,通过这“一加一减”的双向推进,以公开、公正过程实现的、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标志的全民公平享有的中国国民待遇,正迎面走来。

公平平等,是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未来,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都将在一个制度框架内,得到公平的对待和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或许厚厚的户口簿将会被一张薄薄的居住证所取代,而从户口簿上抖落下来的诸多福利负载,也将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化改革被均等化,直至不再存在。

就像布票、粮票成为历史一样。或许不远的将来,长143毫米,宽105毫米,重约30克的户口簿,将成为百姓留存以待升值的收藏品。(记者 廉维亮)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 户口簿 户籍制度改革

更多

更多